Fri Jan 03 2025 23:59:59

林鄭月娥:不容忽視大灣區的金融實力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是關鍵的一着棋、主要的血脈,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編按:2018年8月2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林鄭月娥在開幕演講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能為香港的債券市場注入新動力。演講全文如下:

我非常高興出席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就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金融創新與金融便利化與大家分享一些想法。

剛才的短片說,粵港澳大灣區正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和活力。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今年6月,我與歐陽衛民副省長到了法國巴黎,共同推廣這個粵港澳大灣區,所以我們兩個是把粵港澳大灣區帶到世界的先驅者。

國家步入經濟新常態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在這些年間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40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及對外貿易額的年均增長分別約為9.5%及14.5%,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國家步入經濟新常態,未來將更着重高質量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十九大」會議中提出了5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向,包括:

(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二)加快實施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三)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四)着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及

(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今年4月份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主席又宣布了4項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主動擴大進口。

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平台。從國家策略層面,大灣區絕對具備條件和潛力成為落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第一,大灣區是國家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以少於1%的土地和少於5%的人口,貢獻了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大概12%,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第二,大灣區是國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2016年,灣區內珠三角九市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約為226億美元,佔全國近20%,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第三,大灣區是跨境聯繫最緊密的區域之一。自國家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把大量資金和技術帶到廣東沿海城市,而香港也因有了廣東這個腹地,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及服務業樞紐。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機制其後於1998年啟動,廣東自貿區於2015年掛牌,在廣東落實了不少先行先試的政策舉措,為粵港合作打下鞏固基礎。隨着國家深化改革開放,大灣區正標誌着國家對我們新的期待,有望把區內的協調發展提升至另外一個層次。

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平台。(亞新社)
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平台。(亞新社)

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

談到大灣區,大家往往着眼於其龐大的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然而,大灣區的金融實力也不容忽視。在此我提供幾個數字作為參考:在銀行方面,粵港澳三地銀行的銀行存款總額達4.1萬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總額的16%;在保險方面,三地保險保費收入約1,160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總額的25%;至於證券業,香港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總市值超過7.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事實上,全國7個在50大全球金融中心榜上有名的城市,有3個都是位於大灣區之內。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好了,一着棋活,全盤皆活」,正好與習主席認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的說法是互相呼應。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是關鍵的一着棋、主要的血脈,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那麼大灣區的金融該如何整合?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借鑑國際上一些主要灣區的成功經驗,我整合了4個實踐方向,包括促進大灣區內生產要素流動、確立香港的金融優勢、集中引領創新資源,以及打造大灣區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促進大灣區內生產要素流動

第一,促進大灣區內生產要素流動,便利居民穿梭三地。與國際上其他知名灣區不同,大灣區雖在一國之內,卻存在兩個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及三套法律制度。要使資源分配更具效率,首先必須降低三地不同制度構成的政策限制,讓區內的人員、貨物、資金及信息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促進大灣區內居民穿梭三地生活、工作、求學、經商。

在人員流動方面,自去年7月習主席在香港宣布中央有關部門將積極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分別在去年8月及12月公布了兩批政策措施,涵蓋教育、就業、創業和日常生活等範疇,讓在內地港人在相關領域享有內地居民的同等待遇。而在兩星期前,中央公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在內地居住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請領取居住證,持證人可在內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及9項便利,回應了香港市民的需要,也給予他們更多參與國家發展的機會。

資金流動也日益頻繁,在2012至2016年間,廣東與香港地區金融帳戶跨境收支的年均增長率達每年22.2%,佔廣東省與境外金融帳戶外匯收支近60%。過去,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已經與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和深圳市中心支行落實了不少便利措施,如粵港跨境電子直接繳費業務、電子支票服務等便利市民的跨境金融服務等。

隨着大灣區建設,我們可以預見三地居民的互動會更趨緊密,而隨之而來的金融服務業需求也會更為殷切。因此,我們期望藉大灣區取得政策突破,進一步完善金融配套服務,務求讓三地市民於區內的交通、購物、日常消費支付,以至一般銀行服務及理財皆能做到無縫對接,配合區內日漸頻繁的人員流動。我在兩星期前到北京出席大灣區中央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領導小組也同意我們可以積極研究再出台一些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發展的具體措施,當中就包括簡化港澳居民在大灣區開立銀行戶口,以及研究容許香港的電子錢包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使用。當然,這些措施涉及跨境資金流動等的問題,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我們會積極跟進研究。

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積極跟進一些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發展的具體措施。(亞新社)
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積極跟進一些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發展的具體措施。(亞新社)

確立香港的金融優勢

第二,確立香港的金融優勢,支持區內實體經濟發展。廣東省的產業鏈完備,已孕育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對高效的金融服務業有一定的需求,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和基建成熟,正可提供所需的服務。同時,若能以大灣區作為腹地,將能為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舉例說,大灣區內企業及基建等項目的融資需求,可為香港的債券市場注入新動力,有助香港建立一個活躍、流通量高及龐大的債券市場。為鼓勵更多企業來港發債,我們已推出債券資助先導計劃,為過去5年沒有在香港發債的機構和企業提供最高500萬元的補貼,並提供稅務優惠予債券投資者。我們也推出了綠色債券資助計劃,以資助發行機構的綠債認證成本。另一方面,大灣區內龐大的市場及快速增加的財富將為香港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帶來巨大商機。特區政府近年已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讓香港的基金管理平台更具競爭力,包括引入新的基金結構、提供更有利的稅務環境,以及透過基金互認安排擴大銷售網絡等,相信能有助基金業更好地把握機遇。

透過推動大灣區內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互通,區內金融機構間的協同,將有助促進大灣區優勢互補,使跨境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提升金融服務業效率,支持大灣區實體經濟的發展。

集中引領創新資源

第三,集中引領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我剛才提及的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已確定了中央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會加強粵港澳三地在創新和科技方面合作。事實上,大灣區內匯聚了內地多家創科龍頭企業,與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是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在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地區作為創新集群的排名僅次於東京──橫濱地區,位列第二。據估計,大灣區內目前共有35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潛力龐大。要充分釋放相關的潛力,完備的金融服務業不可或缺。

香港長久以來都是廣東企業上市的首選地點:至今年7月,在香港上市的廣東企業就有231家,佔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21%,總集資額超過7,580億港元,其中接近3,155億港元經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香港是大灣區內獨角獸公司上市的理想地點,除了因為香港投資者有興趣投資內地企業,資金自由度較高外,香港作為發展成熟及監管嚴格的經濟體,對企業確立品牌、開拓海外業務也比較有利。

為了與時並進,我們今年也推動了上市制度的改革,以擁抱新經濟環境。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在今年4月30日起實施了新的上市制度。在新上市制度下,未有收益或盈利紀錄的生物科技公司、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高增值及創新企業公司,以及尋求在聯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合資格發行人可以在制定適當保障措施的前提下,於聯交所的主板上市。我很高興見到在新上市制度下,首間具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以及首間未有收益或盈利紀錄的生物科技公司已分別於今年7月及8月上旬於聯交所主板順利上市。我們有信心新上市制度能夠迎合新經濟環境,配合新興企業發展的集資需要,加強香港相對於全球其他主要上市地的整體競爭力。透過吸引更多新興企業來港上市,也有望聚集相關的資金及投資者到香港,建立濃厚的科創氛圍,使科創企業融資更得心應手。

大灣區內匯聚了內地多家創科龍頭企業,深圳更是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在地。(亞新社)
大灣區內匯聚了內地多家創科龍頭企業,深圳更是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在地。(亞新社)

大灣區可望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

第四,打造大灣區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憑藉整合粵港澳的綜合實力,大灣區可望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在金融方面,香港具備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在促進基建投融資如資金籌集、項目配對、風險管理、專業支援等多方面配合一帶一路的發展,也配合大灣區企業「走出去」的需求。

為了促進香港成為一帶一路的主要金融中心,我們已進行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成立金融管理局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透過匯聚主要持份者,共同促進基建投融資。我們也已修訂法例,提供稅務優惠,爭取大灣區內的大型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企業財資中心,管理集團內分支機構的現金、融資、外匯兌換、投資和對沖等活動,減低企業財務成本。

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保險業可以擔當海外風險管理者的角色。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已達成共識,當內地保險公司分出業務予香港合資格的專業再保險公司時,會降低對該內地保險公司的資本額要求。此外,保監局也正積極與保險業界籌建一帶一路保險促進平台,並加強與內地國資委等機構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動內地企業在香港成立專屬自保公司,並協助它們完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等。

藉大灣區內企業的龐大需求,有助打造香港作為風險及資金管理中心的品牌,加上潛在的投資者基礎巨大,長遠而言可建立群聚效應,吸引更多區外,包括內地、東南亞及亞洲的企業,以香港作為其拓展一帶一路業務的基地,把大灣區打造成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區。

最後,社會上近年就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進行熱烈討論,市場上陸續推出不同的大灣區產品和服務,說明各界在不同範疇抓緊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步步推進大灣區的建設。世界上知名灣區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透過多年政府策劃和市場調節的互動中發展而來。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條件,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廣東、澳門及內地相關部委緊密聯繫,塑造出良好的政策配套,加緊推動大灣區的建設,我也期望各位業界朋友能好好把握當中的機遇,出謀獻策,充分發揮大灣區的經濟潛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