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20:54: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地球村居民的涵義

所謂「贏在起跑線」,究竟要有怎樣的思維及擁有什麼樣的技能才可將來在地球村內安居樂業,闖出一番天地?

建築中的地球村

「如果有選擇,將來你喜歡在那裏工作?」

這是我近年來當碰到香港的大學生時最愛發問的問題。問題可不是一般性的,被問者可能從沒想過這假設情境,或根本聽不清問題,答案多是:香港。但當瞭解問題的前提假設是「如果有選擇」,同學的態度馬上變得猶豫,答案也更為多樣化。答案是選擇在香港工作的自然仍有,但愈來愈多的卻是說想往外國跑跑。地點也不限於一般香港人熟悉的國家,如亞洲的日本、南韓、新加坡;歐洲英、德、法、西班牙、意大利;澳紐、美加等;還有富有神秘色彩的南美、中美、非洲等國。同學們的答案每無疑反映了全球化趨向的現象。全球化概念在上世紀末出現時只是教科書上的議題,但隨着燃料資訊科技的不斷發展,這班列車亦續漸加速,至今全球化現象已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細節,地球村更是悄悄的開始興建。

地球村源於全球化,既是全球,當不以民族國家為主軸,村民亦來自五湖四海;一些適用於本國、地區的觀念、技能,在地球村內可能要有所調節、修正。所謂「贏在起跑線」,究竟要有怎樣的思維及擁有什麼樣的技能才可將來在地球村內安居樂業,闖出一番天地?這個問題不易回答,畢竟地球村是一個新概念,現階段亦不具備一個實體,也沒有一個地球村政府頒布法規讓村民跟從。但從參與者一些本身經驗或許能梳理一些法則,讓後來者得到啟發。

山山的多國經驗

山山(化名),香港出生。幼稚園及初小在香港渡過。高小及初中在英國生活;高中階段又回香港求學。中學文憑試後又回到英國升讀大學。大學二年級後參加了歐盟一個交換生計劃,往德國學習了一年,剛剛才回英繼續最後一年大學生涯。山山酷愛運動,尤精於壁球。由於參加比賽關係,山山在小學階段已經常在英國及歐洲不同地點作賽;所讀專業又注重工作經驗,大學時連續三個暑假在東歐實習。山山少時經常跟隨父母回鄉省親及回內地、台灣、澳門旅遊。山山雖是一位剛20出頭的年輕人,唯在境外生活的經驗卻異常豐富,而這正正是地球村居民其中一特色。問及山山將來欲往何地發展,山山的答案是:只要有機會的地區,他都願意嘗試。香港?自然可以。中國內地?也不拒絕。大前提是:有無機會!山山的個案,可給我們的年輕人怎樣的啟示?

工具語言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一個重要載體。地球村內不同國籍村民怎樣能有效溝通?甲說廣東話、乙說西班牙語、丙說阿拉伯語…當然不能有效溝通。這時共同語就大派用場了。山山的母語是廣東話,雖說小時已在英國學習,及後又在境外生活多年,但仍能說母語般的廣東話,中文水平亦與同齡同學無顯著差別。原因應是家庭的刻意栽培,安排山山高中階段在香港就讀。需知中國語文是中學文憑試的必修科,熬上三、四年,應有一定水平。

英語本是山山的第二語言,但按我觀察,山山英語已達母語程度;所以,廣東話及英語應是山山的雙母語。山山的第二語言或說「附加語言」(Additional  Language) 是德語或普通話。山山說的是「港腔」的普通話,亦算流俐;德語我只懂一點點,不能下評語;按他自己說,閱讀問題不太;日常話題的聽、講也可以,書寫就差一點。山山還懂一些法語及西班牙語。觀乎山山的經驗,多語言是地球村村民一種必要工具。香港因囿於環境的限制,除卻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有恰當的語境外,其他外語可派上用場的機會不多。但沒語境並不表示不能學,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香港亦能找到培訓地方,關鍵是同學們的意志。學一門外語,動輒數年,坐而起行,是其時矣!

本土與全球的對抗

全球與本土的關係是對抗性?還是可互相兼容?這在學術界仍在爭論。以山山的經驗來看,兩者的張力仍是不少。山山為了往德國交流,好幾年前已作出準備。重回香港讀高中時,已在香港歌德學院修畢德語最初級課程。在英讀大學時,連續兩年也有選讀德語。但在德國學習時,仍感寸步維艱。據他說,語言是一問題,另一更深層次的是文化的差異。他在德國求學的大學位於德國南方,有數百年歷史,非常傳統,生活習慣,課堂學習模式與英國、香港完全不同。茲舉一例。

山山說臨近開學,他仍收不到時間表,上什麼科,上課地點在那毫無頭緒。四出打探下,才了解他的那所大學,學系擁有高度自主權,交換生要親自寫電郵給科目教授,要向教授解釋為何欲選修該科目,要得到科目教授首肯才可選讀!這種模式實有異於香港、英國等大學把學生當作顧客,照顧得無微不至。先不評論熟優熟劣,這種對傳統的堅持無疑為異國生帶來文化上的頗大衝激,亦向地球村村民提出一個疑問:全球,是不是要與本土割裂?全球與本土的關係如何?若是應互相融合,模式為何?有例可依、有法可循嗎?所有這些都是今後年青人若希望成為地球村村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