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劏房籠屋 十年建屋計劃淺析之一:千里之行始於香港的葵涌

即使受到疫情影響,香港樓價卻仍冠絕全球,更帶動二手居屋成交價量齊飛,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基層市民望樓興歎,安居樂業遙遙無期,如何讓市民能有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7月在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上,提出了四點期盼,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期盼2049年前香港「將告別劏房、籠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上呼應夏寶龍主任時,也積極地表示劏房及住屋問題「絕對有得搞」,但也得要在2049年前才能告別劏房。

安居樂業 朝夕必爭

香港社會一直以來深受土地和房屋供求失衡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困擾。特區政府土地儲備長期不足,早前收回私人土地作發展亦只屬杯水車薪,「明日大嶼」填海造地和發展棕地計劃遠水難救近火。

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香港樓價卻仍然冠絕全球,更帶動二手居屋成交價量齊飛,公屋平均輪候時間5.8年創22年新高,即使政府肯去解決劏房及住屋問題也要26年。20年太久,基層市民望樓興歎,安居樂業遙遙無期,如何能有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運用閒置土地的新思路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近年形成了《港深莞:青年.居住.創業.生態》西岸發展方案建議,同時應對香港土地、住房供應不足問題,亦推動多元經濟,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攜手走上新發展台階。

這個建議富策略性,包含短、中、長期計劃,分期目標:在1年內提供10000萬個臨時住宅單位,3年內提供4萬個住宅單位及25000個就業崗位,10年內建設30萬人居住的新社區。

首先就讓筆者從短期說起,古語有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基金方案的起步點是香港,由本地出發,面向幅員廣闊的大灣區。基金建議在香港葵涌貨櫃碼頭部分閒置用地興建過渡性房屋,以及在屯門內河碼頭停泊躉船放置貨櫃組合屋作過渡性房屋,不涉及土地爭議,方法亦較填海造地快。

施工方面建議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此法在近年興建公營房屋及過渡性房屋都很常見,不單較環保,由開始組裝到取得入伙紙,只需要數個月時間,中外有不少好例子,都能快速解決短期住屋需要。

鼓勵青年創意,共構西岸綜合社區這方案最大的特色是快見成效,用一年時間先在葵涌貨櫃碼頭閒置地段組裝約5000個貨櫃組合屋,形成既實用又具特色的過渡性青年居所,鼓勵年輕人共同構建文創基地。

而另一短期發展可選址在屯門內河碼頭,利用現時低使用率的碼頭水岸,以水上組合屋形成於躉船上組成多層水陸綜合社區,提供約5000個住宅單位,,既可省卻製造土地的等候時間,即時解決部分居住問題;另方面則賦予年輕人共同協作機會,凝聚創意人才,增強他們的創業信心。

這是目前針對香港土地運用能否融合行業變遷發展的一個新思路。不單是多管齊下,更是環環緊扣,由香港出發沿着西岸向北發展,由臨時房屋到社區建設和產業開拓,既可解決迫切的住屋需要之餘,更讓港人逐步由香港走進整個大灣區。

延伸閱讀:〈告別劏房籠屋十年建屋計劃淺析之二:貨櫃碼頭閒置用地轉換是時候〉

作者簡介
鄭耀棠
大紫荊勳賢,GBS,JP,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發展研究基金主席。前工聯會會長、前理事長。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立法局議員、臨時立法會議員、國務院港澳辦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推選委員會委員、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醫院管理局成員、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委員、經濟及就業委員會成員、保良局顧問局顧問、勞工顧問委員會勞方代表,以及授勳評審委員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