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南中國海問題變得愈來愈複雜和嚴峻了。美國國防部長因為南中國海問題而推遲原定對中國的訪問。在日本召開的 G7外長會議發表了《海洋安保聲明》,儘管沒有明確提到中國,但在明確批評中國於南中國海的行為。無論是美國和菲律賓的聯合軍演,還是日本的加入或者澳洲等國的關切,無疑都是在指向中國。不難看出其中美國的角色至為重要。儘管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明確向美國表明,南中國海島礁問題是中國的主權問題,是中國和相關國家的雙邊爭議,但美國幾乎已經決定了其干預政策。也有觀察家已經指出,區域內國家似乎變得更加團結了,對華政策具有了一致性。概括地說,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正在出現一個以美國為領導的、意在對付中國的新聯盟。而這個新聯盟所造成的一個局面,似乎是要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做出讓步。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並沒有多少可以退讓的空間。在填海造島領域,中國是「後來者」,包括越南和菲律賓在內的其他國家,都先於中國在進行此類活動;只是因為中國國家能力的強大,在短短一段時間內所做的,大大超越了其它國家過去數年所做的總和。中國的行為是對其它國家行為的反應。再者,如果中國不能對其它國家的行為反應,執政黨的合法性必然產生危機。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其所認同的主權。在南中國海問題上,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存在民族主義情緒,中國也存在民族主義。也因為同樣的理由,中國如果對好不容易爭取到的「現狀」做任何重大的退讓,其領導層會面臨巨大的國內民族主義的壓力。實際上,如果國外的壓力愈大,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就愈是會高漲起來。當然,對其他國家也會如此。
如果這樣,南中國海的情形是否就會如一些觀察家所預見的那麼悲觀嗎?中國和其它國家的互動,一定會促成南中國海問題的升級,演變成公開衝突甚至戰爭嗎?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做一些細節的分析。南中國海問題實際上由三個層面的關係組成,即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中國和東盟(亞細安)之間的關係、中國和其它聲索國之間的關係。這三個層面是互為關聯著的,但分析時需要區分開來,因為在不同的層面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不一樣的。
在中美關係這個層面,美國的南中國海政策背後有幾個主要因素。
首先,美國的主要關切便是「航行自由」。所謂的「航行自由」就是美國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其想去的任何地方。實際上,為了保證其「航行自由」,美國本身並不是國際海洋法的一部分。近期美國到西沙巡航也是這個意思,美國人並不是不懂西沙和南沙之間的不同,因為西沙並沒有像南沙那樣具有多的爭議。
第二,美國對中國南中國海行為的錯誤戰略判斷,即美國認為中國填海造島,是中國帝國主義擴張政策的開始。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也不難理解。美國本身的歷史經驗就是如此,只是把自己的經驗簡單地套用到中國而已。
第三,美國擔憂軍事化,妨礙區域和平。中國從一開始就一直強調,南中國海島礁建設的非軍事化用途,如果有也只是最低限度的防禦。就中國的軍事能力(尤其是導彈能力)來說,把一些軍事能力安置在海南島和南中國海的這些島礁上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美國不斷派軍艦和飛機來從事「航海自由」促成了中國的「軍事化」;或者說,中國的「軍事化」只是為了向美國人顯示,如果「我樂意,我是可以做到的」。
小國與大國在國際法的矛盾
儘管日本對南中國海「航行自由」也有關切,但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日本一方面是出於美日同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日本也有其自己的算盤。在東南亞擴張其地緣政治影響力,是日本國家正常化的必然需要。在今天的亞洲,日本主要的地緣政治空間在東南亞,日本要乘這個機會利用美日同盟介入東南亞事務。
就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關係來說,東盟國家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聲索國,另一部分是非聲索國。非聲索國儘管在主權問題上和中國沒有衝突,但也必須關切南中國海問題,包括航行自由、區域的穩定、同盟作為一個整體的團結一致等等。在南中國海問題上,這些國家對中國也有諸多要求,包括要求中國明確「九段線」的定義、主權的含義、島礁和海洋的區別、中國東盟行為準則的達成等等。對中國來說,這裏的難題是歷史和法律之間的矛盾。較之中國,東盟國家都是較小的國家,都是傾向於訴諸於國際法。國際政治上,一個規律性現象就是,大國不太樂意訴諸於國際法,而小國則以國際法來自保和追求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