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香港與儒學文化的現代傳承

儒學在中國自春秋戰國發展至今已有2500年了,儒學在中國思想方面影響深遠,不論是在上層社會、知識階層,以至民間普羅百姓都深受影響,儒學肯定是中國文化的主幹主流。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百花齊放,學術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那三四百年間,先後出現了「九流十家」的盛況,後來儒、道、墨、法四家成了「顯學」並互相激盪,十分熱鬧和精彩。那時候,偉大的思想家輩出,孔子與老子;墨子與楊朱;孟子與荀子;商鞅、韓非子與李斯分別登場,他們的主張彼此角力,互相攻擊,以爭取君主的青睞和群眾的信奉。

諸子百家,盛極一時

百家爭鳴的盛況,其實是源於孔子,他一石激起千重浪。魯國的孔子集夏商周三代之大成,提出了仁政和德治的主張,由個人修身,忠孝並舉,立己立人,以至「為政以德」的治國理論,十分完備,但同時引發了老子、莊子、墨翟及楊朱等人的回應與批評,各家各說,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及至戰國各家出現汰弱留強的局面;墨家、楊朱漸隱。戰國時孟子出,積極捍衞儒學,並與告子等有過不少交鋒;而莊子的「消遙」亦是衝着儒家積極入世,相信「盡其在我」、「捨我其誰」的思想而來。

諸子百家,盛極一時,各家學説都是以理性和人文精神而提出來的,多談「道德自覺」,少談鬼神。孔子説「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 可惜到了漢朝,中國的文化盛世已不復再。

原因是秦滅六國,始皇帝要統一思想,不但坑儒400多人,影響更甚的是焚毀了無數古籍,只許六國遺民留下農業、醫學、占卜等少量書籍,其他書籍一概燒盡,造成中國文化的大災難。秦火大大打擊了中國當時的學術發展,更引致日後古文經及今文經之爭,為害至大,影響深遠!

雖然漢武帝時有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之舉措,好像令儒學可以一枝獨秀。可是當時的儒學已滲透雜質,不純粹是孔孟提出的君子修德晉業,以德服人的那一套,而是由大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內裏滲入了神秘主義,所謂「天人感應」那一套;後來再夾雜了鄒衍所提出的陰陽五行之説,提出五德終止論,令到帝王將相深信纖緯之學,令漢人走向迷信之途。

漢武帝獨尊儒術

後來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讓有志之士到太學學習經學,能通一經便可入仕。故此,有漢一代,經學大盛,詩、書、禮、易、春秋各經都有一定的發展,但經學與春秋戰國時代相比,思想的多元和開放已大不如前。

雖然漢代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是國力強盛 ,但文化反而是暗淡失色。此時佛教東漸,在西漢哀帝開始有所接觸,至東漢明帝正式派人往天竺取四十二章經,而差不多的時間,東漢末年因州牧割據,戰爭頻盈,民不聊生,五斗米道及太平道等道教思想迅速發展。儒家在東漢末已受到佛道的挑戰。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已盛及至唐,佛教大盛,儒學隠退。

韓愈振興儒學

幸至中唐,一代大儒韓愈始要振興儒學,韓愈是一位思想家及散文家「文起八代之衰」,他更提出「文以載道」,大力提倡儒家之道,以振人心,他又重視師道,力拒佛說,但最後因向皇帝「諫迎佛骨」這位太學祭酒慘被貶官至嶺南,在潮州當了十個月的小官。

及至宋儒學得到長足的發展,以周敦頤為首有「北宋五子」,振興儒學;至南宋,有朱熹集大成,提出道學或稱理學,實是「新儒學」,以回應佛、道的挑戰。理學雖然有朱熹和陸九淵唯物及唯心的分歧,但實也是儒家的思想變奏。至明,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提出心學及「知行合一」的理論,儒學不斷有傳承和開新。綜而言之,後世把這段時期統稱為「宋明理學」。

現代新儒學

儒學由春秋戰國時代民間的孔孟思想,或稱「先秦儒學」,至漢成為官方的「經學」,再蛻變成「宋明理學」已有幾變,及至民國,西學隨着「船堅炮利」東來中土,儒學便要面對西方學術思想的衝擊及挑戰,故又發展出「現代新儒學」,先是梁漱溟提出中國文化的價值,後有熊十力的努力,由佛入儒,融通兩家,創設第一代的新儒學,以保護及發展中國故有的思想體系,之後有唐君毅及牟宗三兩位思想家提出自己的思想體系,是為「第二代」,之後也有霍韜晦等人的繼承,新儒家得以連綿的承接和開新。

其實儒學得以繼承,香港實扮演看一個重要的角色。1949 年後史學大師錢穆南下香江,在港創辦新亞書院,其的目的就是要繼承孔孟思想,他著《論語新解》就是要提高中國人對儒學的認識,加上唐、牟等大儒的努力,新亞書院在1967年併入了香港中文大學,成為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地。

香港與儒學文化的現代傳承

儒學在中國自春秋戰國發展至今已有2500年了,儒學在中國思想方面影響深遠,不論是在上層社會、知識階層,以至民間普羅百姓都深受影響,儒學肯定是中國文化的主幹主流。法住文化機構將於11月26日至30日假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舉行香港與儒學文化的現代傳承大型展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市民及學生去了解中國的文化思想。大會更分別在周六下午及周日上午舉行多場的專題演講,邀請了唐端正教授及翟志誠教授等與大家分享,是很難得全面了解儒學的好機會,大家萬勿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啊!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