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之六大名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之際談米芾

宋代像米芾這樣平時行為怪異,被認為是「癲狂」之人,依然有一大批欣賞者和仰慕者。社會風氣寬鬆,對文化的推崇,歷史長河中才會因此留下如此高超技法的演示,以及如此自由奔放的作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本於7月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因8號風球閉館,觀眾只好等多一日。筆者有幸於日前獲邀參觀預展,先睹為快。此次開幕獲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展9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典藏書畫精品最是奪目。7月2日開始的首個月展期不僅有王羲之 《雨後貼》 宋摹本、趙孟頫《秋郊飲馬圖》、趙芾《江山萬里圖》,還有首次於境外展出的「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名帖《研山銘》。對中國古代書畫有興趣的讀者,萬勿錯過此次能在家門口一窺衆多珍品的大好機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作者提供圖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作者提供圖片)

風檣陣馬

筆者自幼習書法,從最初的橫撇竪捺到顔真卿楷書,再漸進至寫行書,右軍之《蘭亭序》不知臨摹了多少遍。直至中學時期,當時兄長在美術學院附中開始習黃庭堅,筆者羡慕不已,多次哀求才獲父親首肯研習宋四家另一大家 ──米芾之書帖,而第一本臨摹的帖子便是《蜀素貼》。以家父的説法:「基礎沒打好,不要學米芾」,因此學書法差不多十幾年,才正式接觸米芾。唯從此一入「米家書畫船」[i],就下不了船了。

家父的説法其實事出有因,米芾的行書在文人眼中確是神級存在,因其獨特的用筆,沒有一定功底,習其書帖容易只學其形而流於表面花巧功夫。如果是初學,更是眼花繚亂,絕對迷失在結構的多變中。

米芾(1051-1107)字元章,湖北襄陽人,世稱米南宮,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書畫家和收藏家。與蘇軾、黃庭堅和蔡襄並稱「宋四家」。米在「宋四家」中,列蘇軾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而單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

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連大米芾十幾歲的蘇軾都對米芾推崇備至,他在《雪堂書評》中稱米芾的書法如「風檣陣馬,沉着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將米芾提至鐘繇、王羲之這樣的書聖級別。

而「風檣陣馬,沉着痛快」8個字,也成了後代對米芾書法風格的最佳詮釋。意思是米芾的書法,筆勢迅疾,氣勢卻沉穩雄壯,有如風中的船帆,陣中的戰馬。而米芾自詡:「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後世因此取四面八方之意,將其書法技法贊譽為「八面出鋒」,意指米芾控筆能力高超,完全不拘泥於固定的筆法,因勢得筆,用筆時根據筆鋒的變化情況用腕轉向不同方向,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提按變化,形成飄逸豪邁的氣勢、彰顯沉着痛快的風格。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顔真卿之行書。(網絡圖片)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顔真卿之行書。(網絡圖片)

米習書用功極深,自稱「集古字」。他先習唐代書家,受5位唐人的影響最深,分別為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之後聽從蘇軾建議,學習晉書。他融合各家所長,終成自家風格。米芾書法上以行書成就為最大。他對分布、結構和用筆都有獨到的體會,追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在變化中達到和諧,把出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矛盾的因素融合得渾然天成。

傳世的米芾紙本絹本行書作品不少,但散落各處。為了讓讀者有一個大致全面的了解,筆者簡單介紹以下六大名帖,以作品誕生的時間線為序,讓讀者可以輕鬆略覽米芾一生和風格的形成及漸變,並欣賞到米芾「風檣陣馬,沉着痛快」 之美。

六大名帖被收藏在海內外不同博物館內,計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件、上海博物館一件、台北故宮博物館一件、東京國立博物館一件,以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件。筆者收集資料研究時,亦發現很多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説法,卻又無從考證,筆者因此只能盡量取用博物館公開的資料。但有時不同博物館亦有不同説法,比如米芾究竟於何年去世,大都會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均錄1107年,但台北故宮博物館卻列為1108年,不知何故。

六大名帖

一、《苕溪詩卷》

時間線: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農曆八月,時年38歲。

《苕溪[ii]詩》,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苕溪詩卷》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澄心堂紙本墨蹟卷,全卷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35行,共394字。大致可信的説法是清末被末代皇帝傅儀帶出清宮,其後流落東北。60年代由民間經北京榮寶齋收回,幾成殘卷,後對照延光室[iii]影印本修復。

元祐三年,米芾應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所邀,即將啟程,此為與蘇州諸友贈別之作。米芾抄錄其自作五言律詩6首,大談其縱遊常州、無錫、宜興等地的感懷。時年米芾38歲,正當創作力最旺盛的中年,此卷「八面出鋒」,揮灑自如,氣韻瀟灑,但筆法清秀,結構精巧,有晉兩王筆意,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風格受晉書影響的典型面貌,亦是其書寫風格最近《蘭亭敘》的時期。與一個多月後的《蜀素帖》並稱「米書雙璧」。

《苕溪詩卷》卷首。(網絡圖片)
《苕溪詩卷》卷首。(網絡圖片)

釋文: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遊。

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餘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複借書劉、李、周三姓。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仕倦成流落,遊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甯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

二、《蜀素帖》

時間線:同年,元祐三年(1088年),農曆九月, 時年38歲

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被譽為「中華第一美帖」,人稱「天下第八行書」,是台北故宮限制出境文物之一,每次展出只可展出42天,展後須休息3年以上。

《蜀素帖》和《苕溪詩帖》相隔僅一個多月,是米芾行書的登峰造極之作。此作品依舊與湖州郡守林希有關。「蜀素」是北宋神宗慶曆年間四川所造一種上等的絹,上織有烏絲欄[iv]。據傳一位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之後此蜀素由林希收藏,直到元祐三年,米芾受林邀請,結伴遊苕溪,林請米芾書寫此蜀素卷。 而米芾藝高人膽大,一氣呵成,洋洋灑灑書寫了自作的8首詩。《蜀素帖》此名因此而來,自此傳世。

此帖為絹本墨蹟,縱27.8厘米,橫270.8厘米,計71行658字。此帖正是體會米芾書體「風檣陣馬,沉着痛快」獨特風格的經典作品。沉着和痛快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兩個詞,在此帖中表現現得淋漓盡致。筆畫中的方圓,字的大小,長短粗細,用墨的濃淡,字距之間的疏密,字間的快慢節奏,如此地矛盾卻和諧。因蜀素粗糙,不易受墨,書時需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此卷雖書於烏絲欄內,但行筆飛揚恣肆,神采生動,絲毫不為格式所拘。

《蜀素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館網上資料圖片)
《蜀素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館網上資料圖片)

釋文:

擬古

青松勁挺姿,淩霄恥屈盤。種種出枝葉,牽連上松端。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
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

吳江垂虹亭作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常娥稱客星。

入境寄集賢林舍人

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頌歌。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

重九會郡樓

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里結言寧有後,羣賢畢至猥居前。杜郎閒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團團徑千里。震澤乃一水,所佔已過二。娑羅即峴山,謬雲形大地。地惟東吳偏。山水古佳麗。中有皎皎人,瓊衣玉為餌。位維列仙長。學與千年對。幽操久獨處。迢迢願招類。金颸帶秋威。欻逐雲檣至。朝隮輿馭飆。暮返光浮袂。雲盲有風驅。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陰宮。無乃瞻星氣。興深夷險一。理洞軒裳偽。紛紛誇俗勞。坦坦忘懷易。浩浩將我行。蠢蠢須公起。

送王渙之彥舟

集英春殿鳴捎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麪玉郎年十八。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傳道。衣錦東南第一州。棘璧湖山兩清照。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淫朋嬖黨初相慕。濯發灑心求易慮。翩翩遼鶴雲中侶。土苴尫鴟那一顧。邇來器業何深至。湛湛具區無底沚。可憐一點終不易。枉駕殷勤尋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少有俳辭能罵鬼。老學鴟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徑資。取捨殊塗莫回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

三、《吳江舟中詩卷》

時間線:大約為1095年,時年45歲。但各家持有各種説法,有認為是1082年的早年期間,亦有認為是1102年左右的晚年。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44行,縱31.1厘米,橫556.9厘米,是米芾書貼中最長的作品,也是其大字力作,每行少只一字,多也不過四字。此貼一説是在太湖顛簸的船中揮毫而就,故有瀟灑飄逸之感;亦有另一種説法是證明此為米芾晚年之作,因此枯筆疏行,有暮年之從容。此貼任性恣意,隨意而為,充分體現了所謂米芾「八面出鋒」之勢。

比如「噉如臨戰」之「戰」字,一字就如卷之高,金鈎鐵馬,如入無人之境。如黃庭堅評價:「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 此作卷首由明末書法清初大家王鐸題跋道:「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規摹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可見此貼之「仙」 !

《吳江舟中詩卷》兩幅局部。(大都會博物館網上資料圖片)
《吳江舟中詩卷》兩幅局部。(大都會博物館網上資料圖片)

《吳江舟中詩卷》兩幅局部。(大都會博物館網上資料圖片)
《吳江舟中詩卷》兩幅局部。(大都會博物館網上資料圖片)

釋文:

昨風起西北、萬艘皆乘便。今風轉而東、我舟十五縴。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賤。舡工怒鬭語、夫坐視而怨。添槹亦復車、黃膠生口咽。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轉。添金工不怒、意滿怨亦散。一曳如風車、噉如臨戰。傍觀鸎竇湖、渺渺無涯岸。一滴不可汲、況彼西江遠。萬事須乘時、汝來一何晩。朱彥自秀寄紙、吳江舟中作、米元章

四、《多景樓詩冊》

時間線: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 時年53歲[v]

中國現代國畫大師、書畫鑒定家吳湖帆的藏品。其後吳家後人轉讓予上海博物館。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紙本墨蹟,縱31.2厘米,橫538.1厘米。原為長卷,宋時已被改裝成冊。凡41行,每行2、3字,共96字,字大如拳(約3-4寸),是傳世大字行書中的佼佼者。

此帖詩書合璧,詩文氣勢宏大,筆法老辣,筆力雄偉,結體遒勁奇險, 筆多燥鋒,卻蒼勁剛健。全帖神采奕奕,氣象萬千,為米行書中最為豪放者,被明末著名收藏家吳其貞譽為「米之絕妙書」,是米芾晚年豪放書風的代表作,大概是米芾「刷」得最爽的一幅大字。

《多景樓詩冊》卷首。(網絡圖片)
《多景樓詩冊》卷首。(網絡圖片)

釋文:

華胥兜率夢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樓。冉冉明廷萬靈入,迢迢溟海六鼇愁。指分坱圠方輿露,頂矗昭回列緯浮。衲子來時多泛缽,漢星歸未覺經牛。雲移怒翼搏千里,氣霽剛風禦九秋。康樂平生追壯觀,未知席上極滄洲。多景樓。禪師有建樓之意。故書。

五、《研山[vi]銘》

時間線:晚年,年份不詳,亦有學者推斷是1102年。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次借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第8展廳──《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此作品為紙本墨蹟手卷,卷縱36厘米,橫136厘米。清末流出皇宮,最後輾轉由日本有鄰堂博物館收藏。2002年,博物館因財困出售此帖,國家文物局從拍賣會上以2999萬元定向購得,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首度於境外展出。但此作品真偽性爭議不斷。

《研山銘》分3部分,第一部分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39字,被認為是米芾最具代表性的大字作品,布局跌宕多姿,自由奔放。第二部分是畫作,畫的是「靈璧研山」。第三部分則是米芾之子米友仁濟外甥王庭筠之題跋。米芾愛石成癖,此作即與其收藏南唐後主李煜舊物「靈璧研山」有關。米芾得此奇石後欣喜非常,於是卓然揮毫,運筆迅捷多姿。米芾行書大字傳世甚少,此作堪稱代表。

本卷後紙所附研山圖及隔水題跋則均為後配。宋室南渡後,書壇仍以保存及延續北宋書法為旨。故此,高宗推重並收藏米芾書作,本卷正是佳證。騎縫鈐「內府書印」,為宋高宗的鑑藏璽印,印的篆文風格與鈐蓋位置均同高宗收藏的其他書作吻合。後黃絹隔水亦有南宋權相賈似道藏印,可推斷此卷是從皇室中流出[vii]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研山銘》。(作者提供圖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研山銘》。(作者提供圖片)

釋文:

研山銘  五色水  浮崑崙  潭在頂  出黑雲  掛龍怪  爍電痕  下震霆  澤厚坤  極變化  闔道門  寶晉山  前軒書

六、《虹縣詩卷》

時間線:晚年,推測為崇寧五年(1106年),離世前一年。

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紙本墨蹟卷,縱31.2厘米,橫487厘米,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是米芾大字行書中另一經典之作。米芾向徽宗自稱其書為「刷筆」,在此貼中表現明顯,把乾濕濃淡、枯筆濃墨、行筆快慢都運用得出神入化,刷筆時雖乾卻不散。

據説此作是米芾前往汴京就任書畫學博士新職,途徑虹縣(今日安徽泗縣)而作,盡述沿岸風光及當時心境。徽宗極其賞識米芾才學,在愛好書畫方面興趣相投。因此此番上任雖是晚年,仍是米芾人生中最為躊躇滿志之時。作品因此頗有運籌帷幄、遊龍戲海之勢,相當地隨性狷狂,根本不在意他人眼光。

筆者2019年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中有幸參觀此帖,印象深刻。

《虹縣詩卷》卷首。(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片)
《虹縣詩卷》卷首。(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片)

釋文:

虹縣舊題云。快霽一天清淑氣,健帆千里碧榆風。滿舡書畫同明月,十日陏花窈窕中。再題。碧榆綠柳舊遊中,華發蒼顏末退翁。天使殘年司筆研,聖知小學是家風。長安又到人徒老,吾道何時定復東。題柱扁舟真老矣,競無事業奏膚公。

《虹縣詩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局部可見非常凌厲卻沉穩大氣的刷筆。(作者提供圖片)
《虹縣詩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局部可見非常凌厲卻沉穩大氣的刷筆。(作者提供圖片)

讀貼如讀其人

學習或觀摩前人書法,最要緊要讀帖,要研究書帖中的結構、氣韻和筆法。另一方面,讀帖如讀其人,要從氣質上了解這位書家,才能真正掌握到他風格的出處。

宋是歷史上一個高度文明且偉大的朝代,傑出文人輩出,繪畫書法藝術都到了一個高峰時期。連徽宗自己都自創瘦金體,成就一家風格。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家講求意趣和個性,因此造就了蘇軾、黃庭堅等一大批有特色的大家,米芾在意趣和個性方面更是突出。

然而,像米芾這樣平時行為怪異,被認為是「癲狂」之人,依然有一大批欣賞者和仰慕者。社會風氣寬鬆,對文化的推崇,歷史長河中才會因此留下如此高超技法的演示,以及如此自由奔放的作品。所以,建議讀者在前往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之前,讀一點歷史、了解一點書家其人,甚至交叉看一些「宋四家」其他幾家的作品,都能提升觀賞的感悟和趣味。

「滄江盡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除了上述的六大名帖,米南宮傳世行書作品尚有《行書卷》、《尺牘卷》、《甘露帖》等等如繁星般散落在人間。筆者不敢奢望,只願此生能有機會欣賞到上述6名帖就已相當滿足。難度最大大概會是《吳江舟中詩卷》,在大都會網站資料庫索引中現已標注為”Not on view”,不知何時會重見天日。

註:

[i] 【典源】宋·黃庭堅《戲贈米元章》詩之一:「萬裏風帆水着天,麝媒鼠尾過年年。滄江盡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
[ii] 苕溪,水名,古人常以「苕溪」代指湖州。
[iii] 延光室為最早拍攝及影印清朝內務府藏歷代名人書畫的出版社,成立於民國初年。
[iv] 謂書籍卷冊中,絹紙類有織成或畫成之界欄,紅色者謂之朱絲欄,黑色者謂之烏絲欄。欄亦作闌,或作襴。烏形容其色黑,絲形容其界格之細。
[v] 如果按照出生年份計算,米芾時年應為虛齡52歲,但幾份資料都寫他時年為53歲。
[vi] 硯台的一種。利用山形之石,中鑿為硯,硯附於山,故名。
[vii] 注解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坊間有好多不同版本解釋《硯山銘》背景。

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