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秋冬防「蛇」突襲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相信不少人曾聽過坊間流傳生蛇圍繞身體一圈便會死。其實傳言在醫學上並無根據。

「秋風起,三蛇肥」,進入秋冬季,天氣涼爽,糧食豐收的同時,也為很多疾病的蘊釀和滋生提供了優厚便利條件,尤其是皮膚病。由於天時和人體陰陽轉化的改變,此時機體不但要適應自然氣候變冷,也要應付內在環境的調節,忙得不可開交,稍不留神便讓皮膚病找上門,而「帶狀皰疹」正正是其中一個不速之客!

破解「生蛇」迷思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相信不少人曾聽過坊間流傳生蛇圍繞身體一圈便會死。其實傳言在醫學上並無根據,純屬無稽之談。更有人認為帶狀皰疹具有傳染性,病例中本病的傳染性極低,一般由於自身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或殘留在身體內神經末梢,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它便現身突襲!

把握黃金72小時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患者主要出現急性皮膚帶狀皰疹,伴劇烈的神經痛為特徵。皰疹多發於腰、胸及腹部,較少發生於四肢及頭面部。發病後的1-3日內,患部皮膚出現不規則紅斑,繼而成為密集式丘包疹,迅速變成粟粒大小的透明清徹水皰,周邊紅暈,2-5日內水皰由透明變得渾濁,慢慢乾涸結痂。患者應把握黃金72小時內及早求醫,不但能減輕痛楚,加快痊癒,最重要是減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儘管痊癒後一般不留疤痕,但患者不可忽視其嚴重性,若皰疹發生眼部或耳部,有機會損害視力或聽覺,絶不可掉以輕心!

中醫學認識「生蛇」

帶狀皰疹屬中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火帶瘡」、「蛇丹」等範疇,由於病發時皰疹呈帶狀,像蛇般環繞身體,故又俗稱「生蛇」。 《臨證指南醫案》:「蓋久病必入於絡,絡中氣血,虛實寒熱,稍有留邪,皆能致痛」。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可分為外因、內因。外因主要為邪毒侵襲,濕、熱、風、火鬱於臟腑,經絡受阻而成;內因多由於情志內傷,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膽經外發而成;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外溢肌膚,感受外邪,搏結化毒而發。正虛是發病的基礎,正虛之因存在多種,如勞倦過度、嗜酒肥甘、久病體虛、情志不遂等均可導致正氣虛弱,這是濕熱毒邪致病的必要條件。 若正氣不足,濕毒蘊蒸,經絡失疏,致使氣滯血瘀,則常遺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臨床稱「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因其反覆難愈而對病人造成很大困擾。 臨床常見有以下三種分型及治則:

肝膽濕熱型

症狀:皮損見紅斑,水皰明顯,主要發於肝膽經脈循行的部位。患處疼痛及灼熱,伴有口苦咽乾,煩渴胃呆,小便黃赤,大便乾結或稀爛不暢,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則以瀉肝解毒,利濕止痛為主。代表方劑為龍膽瀉肝湯。

脾胃濕熱型

症狀:皮疹見水皰數量多,皰璧較鬆弛,易破,糜爛滲液。主要發生於腹部及下肢,疼痛較肝膽濕熱型輕。伴有口渴不欲飲,胃納減退,腹脹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緩或滑。治則以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為主。代表方劑為除濕胃苓湯加減。

氣滯血瘀型

症狀:皰疹基底瘀紅,血皰或皰疹大部分已消退或已結痂脫落,但患處仍疼痛不止。伴精神疲倦、失眠、煩躁、舌質暗紫、苔白、脈弦。治則以行氣化瘀,疏肝止痛。代表方劑金鈴子散。

除上述內服中藥,更可以配合中藥外洗患處、局部中藥外敷;也可以選取穴位針刺治療,以達到清瀉肝肺熱邪,健脾祛濕,活血祛瘀作用,防止「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建議食療(一):清肝利膽花草茶

材料:金銀花10克,野菊花5克,夏枯草10克,龍膽草6克,炒黃芩5克,生地 5克,赤芍6克,甘草3克。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浸15分鐘後用大火煲滾後,轉用慢火煲20分鐘即可,可加入適量白糖調味。

功效:清熱平肝,解毒涼血。

建議食療(二):祛瘀化濕飲

材料:土茯苓15克,生薏米15克,綿茵陳10克,雞蛋花5克,木棉花5克,赤芍 6克,茜草根 5克。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共入煲內,加適量清水,浸15分鐘後用大火煲滾後,轉用慢火煲30分鐘即可,可加入適量白糖調味。

功效:祛濕清熱,活血祛瘀。

着重飲食起居,切忌動怒

飲食調護方面,患者應禁煙、酒類、咖啡類;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會生熱動火如胡椒、韭菜、蔥、薑、蒜、辣椒等,影響了病情康復;並戒發物,如牛、羊、螃蟹、蛋等,會使皮疹增多,加劇瘙癢,加重了病情。以清淡容易消化為主,多吃一些清肝祛濕潤肺作用的食物,例如百合、淮山藥、南北杏、雪耳、黑木耳、茯苓、絲瓜、冬瓜、海帶、紫菜等;水果方面可適當吃雪梨、木瓜、楊桃等。患者也應注意充足睡眠休息時間,適當運動,保持心境開朗,避免生氣動怒,加快病情康復。

(*注: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患者最好徵詢中醫師後服用為佳!)

本文原題《秋冬防「蛇」突襲》,原載《紫荊養生》雜誌,經作者修改及補充後授權本網發表。

温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