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an 20 2025 00:55:4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未來的中國城鎮如何連繫起來?

──淺析「十四五」規劃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規劃

未來5年中國在交通建設方面,除了強調人員在省市間能夠順暢流動外,提升個別大城市及城市群內人員流動的流暢度也是施政重點之一。

交通及物流設施能夠連結一個國家供應鏈不同環節,是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和貫通國內外貿易的重要基礎建設。同時,如果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能夠平衡發展,並且經發達的交通和物流設施連結起來,國內市場將會更龐大。過去數年,中國在促進交通、物流及區域平衡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進展。

舉例來說,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由2015年的12.10萬公里增長至2019年的13.9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由2015年1.98萬公里增長至2019年的3.54萬公里;人均生產總值達50000元人民幣的省、市和自治區數量由2015年的11個增至2020年的26個。

不過,中國的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近年也出現一些弱點。例如,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冷鏈物流設備分布不平均。中國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指出要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及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

中國供應鏈中出現瓶頸,以及部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有望改善。本文會列出及分析「十四五」規劃中有關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的政策,協助港商設想未來5年中國內地的發展面貌,從而使港商能於未來5年妥善部署在中國內地的營運策略。

建設現代交通物流體系

「十四五」規劃強調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人員流動的流暢度獲得相當重視,當中提出大城市及城市群以1小時通勤圈為發展重點之一。例如,規劃指出要:

  • 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
  • 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
  • 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由此可見,未來5年中國在交通建設方面,除了強調人員在省市間能夠順暢流動外,提升個別大城市及城市群內人員流動的流暢度也是施政重點之一。

1小時通勤圈是中國未來交通規劃重點。(Shutterstock)
1小時通勤圈是中國未來交通規劃重點。(Shutterstock)

相比人員流動交通政策,「十四五」規劃中的物流政策顯得多樣化。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中國強調在國內物流網絡的各個範疇均須與國外無縫交接。例如,規劃指出要:

  • 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
  • 推進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郵政國際寄遞中心建設
  • 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幹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
  • 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
  • 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提升國際海運競爭力
  • 建設30個全國性和70個區域性農產品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提升田頭市場倉儲保鮮設施,改造畜禽定點屠宰加工廠冷鏈儲藏和運輸設施

2020年3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暴露了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的短板。相信各項措施在「十四五」時期推出後,中國的物流網絡將變得更成熟和全面,農村地區冷鏈設施供應和中國企業國際航空貨運承運力不足等問題將有望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暴露了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的短板。(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暴露了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的短板。(Shutterstock)

持續推動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時期,中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5年的56.10%增長至2020年的63.89%,超過1億非戶籍人口居民到城市落戶。

對不少人而言,遷居至大城市能有助他們獲得更好的事業發展及生活水平。根據2021年5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10‑2020年人口增幅最大的省份為廣東及浙江省,增幅分別達2171萬及1014萬人。其中,廣東省的深圳和廣州市人口分別增長714萬及598萬人,浙江省的杭州市人口增長324萬人。由此可見,不少人在過去數年從全國不同地區移居至沿海省份的大城市生活。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延續「十三五」規劃新型城鎮化策略。「十四五」規劃提出了預期於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5%的目標。為此,政府將繼續完善戶籍制度。

規劃中指出,政府將「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一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

以上政策說明,政府於未來5年處理不同城市的落戶制度時會採取分層級做法。城區常住人口少於500萬人的城市落戶制度將全面放寬;而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戶籍制度將會精簡,並將繼續以居民於該城市居住及繳納社會保險年期為主要落戶條件。

經過多年城鎮化發展,現時中國各城市已經形成一個個城市群。此政策有助將人口更平均分布,以平衡大城市的資源限制和經濟發展需要;此政策也能加速發展圍繞大城市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從而形成一個個經濟功能全面和產業分布合理的區域,助力各地區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從商貿的角度來看,建立更成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意味着更多城市將成為區域商貿和消費中心的一部分,城市群和都市圈內的經濟循環也不會只集中在大城市的核心區域。

政府於未來5年處理不同城市的落戶制度時會採取分層級做法。(Shutterstock)
政府於未來5年處理不同城市的落戶制度時會採取分層級做法。(Shutterstock)

充分利用各城市優勢

除了完善戶籍制度外,「十四五」規劃也強調在產業發展方面充分利用各城市優勢。具體而言,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將「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以「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撑的產業結構」。

為達成這目標,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將「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

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充分利用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並且「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確立製造業差異化定位,推動製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因地制宜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和「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整體而言,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方向將會是「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由此可見,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將優先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而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扮演支援角色,城市間將通過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緊密連結起來。(待續)

〈淺析「十四五」規劃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規劃〉二之一

原文連結:https://bit.ly/ 3BIE6bL
如欲了解更多機遇,請瀏覽貿發局經貿研究網站:http://research.hktdc.com/tc/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