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2:50:1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普京的誤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無論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役中成功與否,世界都會進入「假戰」或新冷戰階段:以前是宣而不戰,現在變成不宣不戰。西方亦意識到再不能以他國的代價換取暫時的和平,現在只待西方政府與民眾重新認清事實、調整心態。

俄羅斯於2月24日清晨入侵烏克蘭,到執筆之時,仍未見俄軍出動大規模機械化部隊,亦未見它有從頓河畔羅斯托夫(Rostov-on-Don)到克里米亞(Crimea)建立起一條陸橋(land bridge)的企圖,暫時可判定這並非一次全面入侵(fullscale invasion)。不過假如烏克蘭繼續負嵎頑抗不投降,沒有作全面佔領打算的普京及俄軍將逐漸陷入被動。

在戰前的研判中,許多人都認定普京只是虛張聲勢,不會真打,此所謂「侵略者最熱愛和平」也──假如可以像1938年慕尼黑般不用付任何代價,便能達到目的,不論希特勒或普京都會無任歡迎的。可是這種機會,普京於2014年已用過一次,西方可不容他食髓知味。

中俄聯合聲明的推動作用

另一個誤判的重要原因,就是人們普遍忽略或低估了習近平與普京於2月4日發表的聯合聲明。在這份冗長(達約7000 字)且公式化的聯合聲明,可圈可點的其實只有一句:「中俄新型國家間關係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模式。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聲明中隻字未提烏克蘭。

嚴格來說,雖然這未至於是北京給予克里姆林宮的「空頭支票」,但在俄烏戰爭前夕,其重要性堪比《德蘇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令普京再無後顧之憂,將大量軍隊從西伯利亞轉移到西部,再加上中俄簽署了15項合作文件,標誌着兩國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達到了頂峰,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以及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經濟影響力得以有效結合,以建立一個專制國家不受挑戰的世界新秩序。

因此拜登政府中一些官員認為,這是中俄關係的轉捩點,是對美國和歐洲實力的公然挑戰。

俄羅斯陸軍地面部隊在伊萬科夫東北部向烏克蘭基輔方向前進。(亞新社)
俄羅斯陸軍地面部隊在伊萬科夫東北部向烏克蘭基輔方向前進。(亞新社)

普京心中也有個「凡爾賽」

筆者在這裏提及希特勒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非為了抹黑普京,而是想指出,如同希特勒上台後執意打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最終入侵波蘭,引發二戰,對普京而言,俄羅斯的「凡爾賽」就是蘇聯解體──普京上台至今,一直試圖強行把時光扭轉回蘇聯解體前的時代。

同樣地,習近平也對1991 年蘇聯解體一事耿耿於懷,他一直在防止中國遭遇與蘇聯相同的命運。由此可見,蘇聯解體可說是21世紀威權修正主義大國(即中俄兩國)的共同「凡爾賽」,對兩國皆是種屈辱,因此它們誓要推翻冷戰後所形成的國際秩序及格局。

很巧合地,希特勒與普京兩名獨裁者,在推翻他們所不承認的國際秩序的實際過程,都是相近的:希特勒干涉西班牙內戰,「接收」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繼而將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吞併(在斯洛伐克成立附庸政權);普京干涉敘利亞內戰,承認頓巴斯地區分離政權獨立,以及重新取得克里米亞半島。

希特勒在這一連串布局後,使波蘭在其漫長國界上,受到德國的三面包圍。同樣地,在取得頓巴斯地區和克里米亞半島,以及得到白俄羅斯的支持後,俄羅斯也得以三面包圍烏克蘭。

2022年的烏克蘭   1939年的波蘭

假使我們將烏克蘭區域的地圖上下倒轉過來,不難發現那就是1939年的波蘭:與俄羅斯本土分離的克里米亞半島,等同於納粹德國的東普魯士「飛地」;而白俄羅斯則如同受德國保護的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為侵略者進攻的跳板,恰巧烏克蘭首都基輔與波蘭首都華沙皆處於大河的兩岸,只是基輔遠較華沙接近邊界而已。

假如俄羅斯席捲烏克蘭,東歐的形勢將會與二戰時的西線相近:波羅的海三國的處境堪比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或者丹麥、荷蘭和比利時),(現時的)波蘭則會變成1940年的法國──在西方成功動員備戰之前,情况也不會有太大改善。

無論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役中成功與否,世界都會進入「假戰」(Phoney War)或新冷戰階段:以前是宣而不戰,現在變成不宣不戰,不過至少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已得到確認,西方亦意識到再不能以他國的代價以換取暫時的和平,現在只待西方政府與民眾重新認清事實、調整心態而已。

陳兵19萬 暴露普京底牌

只不過,普京能夠創造出如德國三面包圍波蘭的勢態,卻缺乏像希特勒那樣全面入侵並佔領波蘭的條件,這將會成為這次烏克蘭戰役的致命傷。這次攻勢最理想的情况,是以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從南北兩方面展開鉗形攻勢,將烏克蘭分斷成東西兩邊,孤立並切斷烏克蘭東部的地區與部隊,並將烏克蘭的主力部隊圍殲於第聶伯河以東,可是軍力未足20萬的俄軍根本不可能採取如此規模的攻勢。

此等兵力亦透露出普京沒有全面佔領烏克蘭的打算,也不具備佔領後進行反暴亂作戰的條件──須知道單要在人口約300萬的基輔進行反暴亂作戰,隨時需要10萬人以上的部隊,俄羅斯是吃不消這種人力和財力消耗的──普京現在終於明白美軍能夠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進行佔領和反暴亂作戰是多麼「奢侈」。

換個角度來看,普京根本沒有足夠財力作全面入侵、長期戰、消耗戰、全面佔領、反暴亂作戰,甚至連佔領後重建烏克蘭經濟,將之納入俄羅斯體系的經費都沒有──他經常將核武掛在嘴邊,實際上正暴露出他無法把戰爭進一步升級這一尷尬事實。

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2 月 28 日在白俄羅斯戈梅利市舉行閉門會談。(亞新社)
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2 月 28 日在白俄羅斯戈梅利市舉行閉門會談。(亞新社)

歷史天秤再傾向自由秩序

因此,普京的唯一選項,就是速戰速決,以軍事優勢逼烏克蘭簽城下之盟,之後扶持一個親俄的傀儡政權。但執筆之時俄軍攻勢並未取得重大進展,即使談判也未見得有任何優勢,然而國際輿論已一面倒譴責俄羅斯,國內反戰氣氛高漲,德國叫停「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部分俄羅斯銀行被禁用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支付系統),反而更像是四面楚歌,得到與普京的意圖完全相反的結果。

就結果而言,烏克蘭的遭遇與奮戰喚醒了整個自由世界,激發並團結了一個本已失去方向的北約組織,讓人們了解到「自由秩序」(liberal world order)非但未死,而且其價值觀已深植於大部分人的心裏。幾可肯定的是,俄羅斯不可能如以往納粹德國般席捲烏克蘭和東歐,今後可能連維持其自身的威望及經濟也成問題,這無疑是中俄軸心的一次重大挫敗,自由秩序的行情又再度看漲。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