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2:21: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斬眉、冞

粵語「dzam35(音同「斬」)眼」(眨眼)可寫作「眨眼」、「䁪眼」、「斬眼」。除了說「斬眼」之外,粵語有時也說「斬眉斬眼」,意即「擠眉弄眼」。

斬眉(dzam35 mei11

粵語「dzam35(音同「斬」)眼」(眨眼)可寫作「眨眼」、「䁪眼」、「斬眼」(詳拙著《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眨(䁪、斬)」條)。除了說「斬眼」之外,粵語有時也說「斬眉斬眼」,意即「擠眉弄眼」。奇怪的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說「斬眉」呢?「眼」可「斬」,大家都明白,「眉」不可能「斬」的吧?誰知這樣奇怪的說法原來在元朝已經出現了。

《元曲選外編‧詐妮子調風月雜劇》第一折︰「[五煞]別人斬眉,我早舉動眼。」此處雖只用「斬眉」,而「斬眼」與「䁪眼」早就有了──而「䁪」字更早見於遼朝的《龍龕手鏡》這本字典(雖未有釋義,卻標明「音斬」),可以想見「斬眼」於元朝已經流行,所以此處才會單出「斬眉」(事實亦確實如此,元雜劇《度翠柳》第一折「巡指間春又秋,斬眼間晨又昏」一句及關漢卿的《望江亭》第二折「我雖是個裙釵輩,見別人䁪眼擡頭,我早先知來意」一句均可證)。

《詐妮子調風月雜劇》既用「斬眉」,可以想見「斬眉斬眼」必先流行,然後始有「斬眉」一語。那麼何以「斬眼」又會發展出「斬眉斬眼」一語呢?原來古人有所謂「連類而及」(簡稱「連及」)的修辭習慣。所謂「連類而及」是「舉一物而連及同類之事物,被連及之事物非正意所在,只起陪襯作用」(馬文熙、張歸璧等編著的《古漢語知識詞典》「連及」條)。如《尚書‧禹貢》的「江漢朝宗於海」一句,「入海者為[江](長江)」,而連及於[漢](漢水)。(此例原見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一書,現在轉引自《古漢語知識詞典》)於是我們就當知道「斬眉」實「非正意所在,只起陪襯作用」,而正意則在「斬眼」也!

(粵語詞彙研究所:眨) 

冞(mɐi55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冞」(音mɐi55)條云︰「鑽,啃(書本)︰冞書|死冞(非常用功)。」白氏又引《集韻》為證。《集韻》‧齊韻‧綿批切「冞」︰「深入也。」白氏此說甚是。只不過「冞書」之「冞」其實是抽象地用其比喻義而已。何以言之?因為實在沒有人會真正「深入」(插入)書本當中,可見此乃形象化的說法(這就如普通話的「啃書本」,也是用其比喻義,而不是真的有人會「拿書本來啃」)。不過,粵人實在又有將「冞」具體地使用的,就是說,用其字面義──真正的「深入」、「陷入」、「插入」。

粵語日常有「mɐi55着(咗)入去」(深深地插入去了)之類的說法,譬如「渠(佢)隻指甲冞着(咗)入去我隻手道」,就是「他的指甲插入了我的手裏」的意思。《詩‧商頌‧殷武》︰「冞入其阻。」唐 陸德明《經典釋文》︰「面規反。毛︰[深也]。」(黃氏案︰毛指《毛詩故訓傳》的作者漢人毛亨。陸德明的「面規反」及《集韻》的「綿批切」,粵音都可以是「mɐi55」) 「冞入其阻」就是「深入其險阻之處」的意思。

(粵語詞彙研究所:咗)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