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6:02: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學習中文的一流讀物──民國中文教科書

2010年起,國內掀起了一股「民國課本熱」熱潮,100年前的民國中文教科書的市場行情如火如荼,極受家長們青睞,熱潮延續至今,為什麼呢?

自2010年起,國內掀起了一股「民國課本熱」熱潮,100年前的民國中文教科書的市場行情如火如荼,極受家長們青睞,熱潮延續至今。學者認為這股熱潮原因有二,一是對於現行中文教科書素質之強烈不滿,二是民國中文課本之水準甚高,淺顯但不淺薄,簡約卻不簡單,是小學生學習優雅白話與淺白文言的理想讀物。

我是在女兒六年級時才留意到這類課本,一看之下,甚為讚嘆。該讀物文字精煉簡潔,意味雋永,深入淺出,内含忠孝節義的教誨,天真爛漫的童趣,插圖清淡雅致,具有農圃之樂,山川之美,實在是學習中文的上佳教材。回顧香港,學生之中文水平「有目共睹」,學習中文被視為畏途,坊間教科書亦良莠不齊,許多家長們對如何學習中文無從入手,病急亂投補習師。有見及此,民國中文教科書更加值得介紹和推薦。

民國教科書之由來

民國是中國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過渡的重要階段。新文化運動以後,「兒童本位」的概念從西方引入,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焦點。「兒童本位」源自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兒童中心論」,認為教育該從兒童角度出發,解放兒童的心靈,「從受教育者本體上着想」(蔡元培語),一反以往將兒童視為「縮小的成人」的舊式教育。

故此,民國時期教育界對於編寫教材的標準是「順應兒童心理發展次序,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求知心、想像力,誘導兒童的直觀判斷,使兒童自有動機,自願努力為主要目的」。由1920年至1949年,短短29年間,全國一共出版了100多套小學國文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從內容上打破了傳統私塾教育的局限,同時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形成一派百花競豔、百舸爭流的格局,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編寫教科書的黃金時代。

民國中文課本之特色

1. 情味天真 童趣盎然

由於「兒童本位」是核心教育理念,所以,編者致力從兒童的角度來設計課程和編寫課本。故此,文字天真可人,充滿童趣就成為民國兒童課本的重要特色,例如:

  • 螢火蟲, 尾巴上面光閃閃。照到窗子前,照到屋簷邊。夜裏不怕天黑暗。螢火蟲呀,你家好開燈籠店。
  • 冬天,草枯了,樹葉落了,蟲兒不見了
  • 雲雨過後,夕陽返照,天空中,誰架起長虹一道?你瞧,多麼美麗,光明,奇妙?像一面沒有弦的弓,像一條沒有柱的橋,一霎時,雲散天青,便不見了他,原來是晴天的預告。
  • 搖搖搖,向前搖,一劃一劃穿過橋,想起來,真好笑,有腳的桌子家裏坐,沒腳的船兒出外跑。
  • 取火燃燭,光照四壁,人在燭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
  • 姐妹同坐燈光下,用手作影戲,姐作雞,妹作鷹,鷹捉雞,妹大笑。

2. 簡潔生動 構思絕妙

小學是人格培養的重要階段,如果過度囉嗦累贅,則容易淪為生硬説教,事倍功半。在此,民國課本文字淺白精煉,表達形象生動,令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例如用上短短20多個字,就能夠清晰説明「自立自強」的觀念,「巢中小鳥,賴母哺食,久之,毛羽豐滿,皆出巢,自覓食物」;關於母愛,則是「竹几上,有針、有線、有尺、有剪刀,我母親,坐幾前,取針穿線,為我縫衣。」寥寥數語,慈母手中線的唐詩意境,翩然躍於紙上。

關於專心讀書,只用了四句,「王生溫課,熟讀深思,目不旁視,心不妄想」,就將讀書的方法說得入木三分。《兄弟情》一文我最為喜歡,内文是「兄與弟,來採蓮,蓮蓬綠,蓮葉圓,藕可斷,絲可連,同根生,當愛憐」,既有自然常識,也可寄物寓意,兄弟之情躍然紙上。

再舉數例,諸如

  • 我家種瓜,鄰家種豆,鄰以豆,贈我家,我以瓜,報鄰家。(《贈豆報瓜》)
  • 孟子幼輟學,其母以刀斷織,曰子之廢學,若斷斯織也。(《戒中輟》)
  • 左兒家貧,母與以錢,不肯妄用,貯之匣中,用以買書。(《貯落》)
  • 道中有瓦礫,兒見之,恐礙之,急拾之,棄於墻隅。(《公益》)
  • 凡脫衣,必摺曡整齊,置於箱中,勿散亂堆放。(《整理》)
  • 朝起夜眠,讀書遊息,各有定時,則事無遲誤。(《守時刻》)
  • 客初來,請客上坐,客將去,讓客先行。(《待客》)
  • 李兒售果。索價不二。有將爛者。必告人。減價售之。(《誠信》)

相比其現代課本,民國教科書擅用言簡意賅的短句來作表達和説明,不但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長期誦讀,對孩童有莫大裨益。

3. 文白參半 古今融和

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取代文言,教育部於1920年下令將語文教科書中白話文逐步取代文言文。這是時代的需要和進步,但書面語言的典雅之美有所減弱。有見及此,編者們文白並用,文言是淺白文言,白話是優雅白話,兩相調和。這種「文白參半」,既消除了文言文古奧難懂的障礙,又保留了凝練典雅的精華,更沒有歐化語句的累贅,絕對是上佳的語文典範。

例如:

  • 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 其色或黃, 或白, 或赭, 或紅,種類最多。性耐寒, 嚴霜既降, 百花零落, 唯菊獨盛。
  • 天初曉, 鳥啼樹間, 披衣下床, 推窗一望, 東方已白, 紅日上升, 流霞成彩。 未幾霞散, 日光射入室中, 鳥聲漸少。
  • 秋風起,天氣涼,秋雲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黃,家家農人去來忙。紅葉村,蘆花巷,處處聼得蟲聲響。
  • 人的一生,猶一歲之四時也。春風和煦,草木萌動,一童子之活潑也。夏雨時行,草木暢茂,一壯年之發達也。邱冬漸寒,草木零落,則由壯而老,由老而衰矣。然冬盡春來,循環不已,人則老者不可復壯,壯者不可復少也。語曰,「時乎時乎不再來。」

4. 品格教育 習慣修養

在道德教育方面,民國教材並不説教,將日常生活和生動圖片相結合,予孩童以點撥啟發,往往寥寥數語,即扼要地呈現出傳統美德。在《互讓》中,寫到「兩兒食棗,餘一枚,兩兒相讓,皆不食。適有丐至,遂與之」,篇幅短小,説出了禮讓和同情的兩大道理。

此外,在《待客》中描述孩童該如何待客,「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內,父見客,問姓名,父坐右,客坐左。」一句「我迎客,入室内」,試問香港學童有多少能夠做到?一個「迎」,又包含了多少禮節和待人之道?

此外,孩童時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在《自立》中,説道,「好童子,能作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鋪被褥。當食,自取碗箸。入學校,又能勤讀。」現在的孩子懂得考試,量化成績彪炳,但自理能力低下,且不懂做人,高分低能,唯我獨尊,這些都與從小缺乏自立能力密切相關。

5.  小學課本 大師手筆

民國課本的編者多為當時的文化大家,如:蔡元培、葉聖陶、豐子愷、朱自清、夏丏尊和張元濟等。他們學貫中西,視野開闊,既有堅實的舊學根底,深諳傳統之道,也體驗了西方現代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思想之衝擊。

這個時期的教科書編寫工作是責任重於利益,從編寫到修訂,相當嚴謹,精益求精,遣詞用字,編輯們都反復斟酌,「共同討論,反覆修改,常為一字,費事恆至一二日」,希望給予兒童最理想、最美好的中文。這些文化大家之所以願意不辭勞苦編寫課本,就在於他們深信小學課本是一個民族的奠基工程,奠定常識、審美、倫理、人格、教養和傳統之基,而最終奠定民族精神。

挑好課本 學好中文

成熟的文字有助心靈反省和自我提升。我們的中國語文不但成熟,而且是世界上進化得最徹底的語言,從甲骨鐘鼎到現代白話,一脈相承,並無中斷,堪稱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跡。民國的中文課本繼承了古文之精髓和規律,融合了優雅白話,互通款曲,兩相調和。更精彩的是行文簡練,多用短句,遣詞得當,既有音樂上的韻律感,也有物理上的震蕩力,誦讀起來聲韻鏘鏘,如沐春風,是進入中文堂奧的上佳入門課本。

60、70年代,本港中文教科書仍沿襲民國的課本風俗,文白參半,時人往往只具中學學歷,就能寫出一手典雅的中文。可惜到了80年代末,白話中文大行其道,後來更認為可以抛開古文詩詞,就能孤立地學好白話文,大環境已經先天不良,再加上學校多以洋化方法來教導中文,更是雪上加霜。

而教科書屬於商業市場範疇,各自經營,總體質素如何,見仁見智,但女兒的小學中文課本,我倒是相當熟悉。撇開遣詞用字及音韻平仄不說,其最明顯的通病就是語句冗贅,水蛇春般的歐化句子代替了力求簡潔的短句,例如:

  • 我的家鄉的一家出版社把我替你拍的照片收錄在一本教科書裏,好讓大都會的學生對環保和貧窮有更多的認識
  • 我張皇地拿出中文課本,急急溫習今天學過的課文,我覺得課文内容饒有趣味,我又拿出紙,反覆抄寫新學的生字。

兒童時期本是語言的敏感期,也是奠基期,是學習中文的黃金階段,一旦錯過則相當可惜。如果學童在初小階段就開始使用良好的讀物,耳熏目染,日夕觀摩,打好中文基礎及文字觸覺,假以時日,必然可以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學習古文也會事半功倍,更可培養自身文化底蘊。

這一切,都從選擇優良讀物開始。

民國中文課本,不可不讀,值得大力推薦!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