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an 23 2025 10:01:5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不老的明月

「明月幾時有?」我們沒有忘記900年前的蘇軾,經典的文學作品有着抗衰老的特異功能,在中秋佳節思念親人之際,〈水調歌頭〉必然載譽而來。蘇軾、蘇轍的兄弟之情,將會一直感動人心,淪肌浹髓。

宋神宗熙寧丙辰九年(1076),當年的干支是丙辰,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有一位與弟弟9年未嘗見面的兄長,寫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詞作。他是蘇軾,寫的是〈水調歌頭〉。在中秋佳節團圓之際,此詞特受歡迎。

以月起興的兄弟情

儒家五倫,兄弟為其一,兄友弟恭,自是美好。蘇軾是位好哥哥,一直對弟弟蘇轍照顧有加。蘇軾、蘇轍,二人與父親蘇洵,合稱眉山三蘇,俱次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蘇洵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逝世,當時蘇軾29歲,弟弟蘇轍小3歲。當然,不必等到父親蘇洵辭世,兄弟二人一直感情深厚。《宋史》雖以蕪雜見稱,但其載錄蘇氏兄弟之情,卻是言必有中,其云:「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指出蘇轍與兄長的出處進退全然相同,二人在患難之時更見兄弟友愛情深,沒有怨恨責怪,乃近世以來所罕見。耳熟能詳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乃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說的便是一種無常之感。

明崔子忠畫蘇軾留帶圖軸(局部)。(台灣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
明崔子忠畫蘇軾留帶圖軸(局部)。(台灣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

手足情深,真是蘇軾、蘇轍兄弟的最佳寫照。蘇軾嘗言蘇轍乃「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初別子由〉),清楚表明蘇轍不僅是自己的弟弟,更是最好的朋友;蘇轍在兄長歿後,親撰了〈東坡先生墓誌銘〉,銘中有云:「撫我則兄,誨我則師。」指出除了是兄長以外,哥哥蘇軾更是自己的老師。如此兄弟之情,世間難求。中秋佳節,本應是人月團圓,〈水調歌頭〉的小序如此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在此良辰佳節,喝得酩酊大醉,由極喜而至極悲。蘇軾想到的並不是妻兒,而是弟弟蘇轍。月亮的陰晴圓缺,在詞人眼中,頓時成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與蘇轍分居兩地,成為了蘇軾在中秋佳節的遺憾。

感月抒情,因人而異。中秋團圓喜樂之情,月亮既圓,可是弟弟蘇轍不在身邊,因月圓而生月缺之感慨,悲從中來,不可斷絕。月到中秋份外圓,其實每個月的滿月,月亮都是一樣的圓,中秋節月亮的圓,全仗我們的想像。月餅是中秋節的應節食品,雖非本已有之,但蘇軾也曾提及,其詩〈留別廉守〉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雖無「月餅」之名,但有月餅之實。月餅與月亮相關,中秋節又特別重視團圓,則月餅當為圓形,本無可疑。今天月餅時作方形,或許出於便利存放,卻似乎稍欠團圓之意蘊。

都是〈水調歌頭〉

有些詩文,只要是中國人,那怕教育程度有多高,或者能否全篇背誦,信手拈來,總能熟讀其中幾句。蘇軾〈水調歌頭〉便是這樣的作品。蘇軾寫下不少千古名篇,膾炙人口的也不在少數,如能進入教育當局的範文之列,便能流傳更廣。有時候,我們只將範文視為應考的材料,此本無誤,但卻忽略了背後更重要的文化意涵。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裏的人從小到大讀了些什麼文學作品,足以構成了此處的獨特文化。《論語》裏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究竟詩與禮有什麼魔力,不學習便不能與人溝通,不能立身處世?詩與禮,其實都是當世士子言行舉止的規範。每逢中秋佳節,我們便都說出幾句〈水調歌頭〉的佳句,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範文的威力可見一斑。

毛氏汲古閣本《東坡詞》。(作者供圖)
毛氏汲古閣本《東坡詞》。(作者供圖)

早前參加了由霍韜晦教授創辦的法住機構的中秋晚會,席上既有月餅水果等應節佳餚,更有精采的文化表演。蘇軾不會想到的是,晚會的表演娛樂都圍繞着他。晚會以遊戲方式展開序幕,玩的遊戲是「飛花令」。我們不是唐代文豪,飛花令也就簡單了許多,第一道題目是分成三組,因應中秋佳節,說出帶有「月」字的詩詞句子。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舉杯邀明月」,杜甫的「今夜鄜州月」、「四更山吐月」,王維的「明月來相照」、「明月松間照」等等,固然膾炙人口,但第一位的分享者,說出的是蘇軾〈水調歌頭〉的第一句:「明月幾時有?」這可惹得蘇軾多麼的高興,不過,值得慶祝的更是接踵而來。

然後是香港名主播嚴力耕先生的詩詞吟誦表演,吟誦的作品有好幾首,其中又包括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可把蘇軾樂壞了,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在千年以後仍然廣受歡迎!蘇軾雖然曾有「哀吾生之須臾,羡長江之無窮」的慨嘆,但看來蘇軾作品也已不朽!第三個表演是樂器演奏,表演者用長笛吹奏,作品同樣是〈水調歌頭〉!幾項表演,三現〈水調歌頭〉,如要選舉最受歡迎的古代詞人,蘇軾當之無愧!

不喜裁翦以就聲律耳

蘇軾作詞,常有關於其詞作能否合律之討論。有謂蘇軾因不能唱曲,故詞作不協律,宋人彭乘《墨客揮犀》卷四便言蘇軾因不精於唱曲,故其詞不能歌唱。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對此嘗加辯解,以為蘇軾「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翦以就聲律耳」。據陸游的意見,大抵蘇軾能夠唱曲,所寫詞作可以歌唱,乃以其性格豪放,不欲遷就音律,故着意淡化詞作之音樂元素。蘇軾填詞當年是否能唱,已有爭論,但今人為了〈水調歌頭〉重新譜上樂曲,卻是在在可見。

鄧麗君(1983)和王菲(1995)分別有著題為〈但願人長久〉的一首名曲,唱得街知巷聞,填詞人便是宋代的蘇軾,內容乃是家喻戶曉的〈水調歌頭〉。〈水調歌頭〉原本是否合樂,不得而知,但台灣音樂人梁弘志作曲,為〈水調歌頭〉重譜新曲,使其可唱,誠為蘇軾的一大功臣。只要聽過鄧麗君與王菲的〈但願人長久〉,我們都會發現歌詞一致,但歌曲略有不同,那是出於王菲版本由辛偉力(Alex San)重新編曲。法住機構中秋晚會長笛表演所吹奏的,乃是辛偉力的版本。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所見校記。(作者供圖)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所見校記。(作者供圖)

如果打算唱歌然後應考的人要特別注意,鄧麗君和王菲的〈但願人長久〉有着「唯恐瓊樓玉宇」一句,其實「唯」字多作「又」,不少教科書、參考書皆寫作「又恐瓊樓玉宇」。因此,高歌一曲然後背默,恐怕未能取得滿分。涉乎此詞的版本異同。在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裏,校記謂「又恐」,傅本、元本作「唯恐」。考「又恐瓊樓玉宇」一句,其平仄要求乃是「仄仄平平仄仄」,此中第四字為平聲,第二字、第六字為仄聲,第一字、第五字本仄可平,第三字本平可仄。「又」是仄聲字,「唯」是平聲字,用上「唯」字的好處,因第二字必為仄聲,則是平仄相間。一般而言,平聲字較為高揚,用於歌曲,或許更為適合。

舊詞新曲,附驥而行,文學與表演結合,詞本合樂,顯得更為合適。蘇軾〈水調歌頭〉雖然並非高中中國語文科的文言文範文,但作為經典作品,不少學校在初中時候已作講授。此外,因高中範文裏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採用〈水調歌頭〉以作輔助,相得益彰,自是美事!

「明月幾時有?」我們沒有忘記900年前的蘇軾,經典的文學作品有着抗衰老的特異功能,在中秋佳節思念親人之際,〈水調歌頭〉必然載譽而來。蘇軾、蘇轍的兄弟之情,將會一直感動人心,淪肌浹髓。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