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定邦:港股太依賴金融業

香港太過依賴金融業,所以往往當金融業發展不穩,股市亦受到震蕩。
編按:上月中,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公民實踐論壇:香港何以是難以取代的國際金融中心?」,邀得一眾金融業領袖討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前主席梁定邦擔任講者之一,講題為「Regulation of the stock market – how are Hong Kong and China different in how the market operates and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andards of listed companies?」。梁定邦以英語演講,本社記者翻釋整理成下文:

近年,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重要性日漸提高。香港所擔當的角色不容忽視。雖然兩地經濟關係密切,但在市場操作及公司管制標準方面各有不同。以下將詳細敘述。

中國資本總額很高 但絕不是自由股票買賣

和中國相比,香港的資本總額較低,公司數目也較少,現時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大約1,700間。如果看看中國的股票交易,例如上海,便已經有1,000多間。它們是中國規模龐大的企業,和香港上市的公司有所重疊,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深圳較為特別。雖然主板較小,但設有中小企業板塊(SME)。當地亦設有中國創業板(ChiNext),主要是很多小型但發展蓬勃的科技公司。同時,中國亦有發展不到兩年的新三板。新三板發展十分迅速,已有逾5,000間公司,每次首次公開籌股也能募集到約1,300萬至1,400萬。
上海的市場資本總額大於香港,接近40兆,位列世界第五。香港的資本總額超過了30兆,位列世界第六。深圳則位列第八。去年,中國資本市場嘗試將深圳資本總額推高至10兆,但由於不穩定因素,現時已下降至6兆。如果香港有如此多的資本總額,基本上所有的股票都能自由買賣。中國的資本總額約40兆,很多都是法人股,不能直接進行買賣。有些能直接進行買賣,逐漸流入市場。雖然中國有很高的資本總額,但是絕不是自由的股票買賣。
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的資本總額分別位列世界第六、五、八。(灼見名家圖片)
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的資本總額分別位列世界第六、五、八。(灼見名家圖片)

金融業於香港仍然吃重  上海發展較為全面

去年,恒生指數決定一間公司的佔重不多於10%。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匯豐銀行的佔重為9.7%,佔重為十間公司之中最重。匯豐在香港發行了很多股票。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都是有一定規模的中國銀行,但是由於它們在香港只發行了很少的國企股(H 股),所以在恒生指數裏的佔重不算高。
根據各行業在恒生指數裏的比重,銀行及保險業比重最高,銀行業佔約28.3%,保險業則約12.5%。友邦保險佔了當中的很大部分。根據各行業在恒生指數裏比重,金融業主導了整個市場,而科技及能源兩個方面則佔重最少。香港太過依賴金融業,所以往往當金融業發展不穩,股市亦受到震蕩。
現時,中國股票在恒生指數的佔重約55%,反映香港高度依賴中國股票。如果香港沒有 H 股,便會由地產發展商主導整個恒生指數,亦就是1992年前香港的情況。1992年以後,中企可以在香港上市,中國企業能學會最新的企業管治並加以應用。
上證綜合指數的佔重則較為多元,金融業、零售業的主導程度亦較低。在中國,工業佔重很重,亦有很多重工業企業及能源企業主導指數,反觀資訊科技企業的佔重非常低。雖然中國有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型企業,但是它們接受了很多外國注資。為了找尋一個平衡點,直到現在為止,雖然它們的商業活動以內地為主,但是都沒有在中國上市。

香港制度完善 中國仍待發展

香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而中國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中國方面,當地設有規範本土市場的規章。除非是中國公司,否則不能在當地上市。香港方面,公司不受地域限制,上市較有彈性。香港的監管者有更多有經驗的人力資源,而內地的監管者則不然。內地的法制仍在發展。在香港,證監會的權力很大。如果當事人沒有對它所發出的通知作出回應,證監會有權控告對方。在內地,他們只能單方面發出罰款單。
總括而言,香港的制度完善,是一個莫大的優勢。同一時間,中國的制度仍在發展中。中國要完善自身的制度,提高市場自由度。與此同時,香港要令行業更多元化,避免過於側重金融業。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內文簡報插圖:公民實踐培育基金提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