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魂(sɐt5 wɐn11)
粵語有「失魂」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失去魂魄」,也就是「神不守舍」的意思。如說︰「我最近好失魂,乜都唔記得!」就是說︰「我最近神不守舍的,什麼都忘記了!」又如說︰「畀 渠(佢) 嚇到失晒魂!」意思就是︰「給他嚇得魂魄都飛走了!」
《國語辭典》(網上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現代漢語詞林》都只收「失魂落魄」這個成語,而不收「失魂」一詞,可見在現代漢語共同語中,「失魂」一詞並不存在。然而古語實有此詞。
西晉 張華《博物志》卷九《雜說》(上)就有「失魂」的用例。
「鬬戰死亡之處,其人馬血積年化為燐。燐着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見。行人或有觸者,着人體便有光。拂拭便分散無數,愈甚有細咤聲如炒豆,唯靜住良久乃滅。後其人忽忽如失魂,經日乃差。」(黃氏案︰「忽忽」是「迷惘」、「精神恍惚」的意思;「經日乃差」的「差」通「瘥」,意思是「痊癒」)
色、擲色(sik5、dzak2 sik5)
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打麻將時用的「sik5」(音同「識」。也叫「sik5仔」)當作「骰」,「擲sik5」就當寫作「擲骰」;其實這個「sik5」,正字當作「色」。拿「骰」當「色」,只是把它用作「訓讀字」。
所謂「訓讀字」,最簡單的解釋是董紹克、閻俊傑《漢語知識詞典》所說的「指借用的同義字或近義字」。該書「訓讀字」條還以潮陽人嘴裏說「愛」字的音,筆下卻常寫作「欲」,而這個讀成「愛」音的「欲」字就是潮陽人的訓讀字。
「骰」的粵音本來是「tɐu11」(音同「頭」),不是「sik5」。在早期的粵音字典如《分韻撮要》(上韻典網可以找到此書)、《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道漢字音》等,「骰」都沒有「sik5」一讀;最早收錄「sik5」一讀的是《粵音韻彙》(以上各字典的資料基本上都可在粵音資料集叢網站找到)。何以見得本來該用「色」字呢?要言不煩,只消參考《漢語大字典》「色」條就可以了。在「色」條的shai3一音下的義項二,《漢語大字典》說︰「色子(即骰子),賭具,小立方體,一般用骨頭製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水滸全傳》104回︰『那些擲色的,在那裡呼幺喝六。』《聊齋志異‧賭符》︰『族人接色,一擲成采。』」必須注意的是,當《漢語大字典》說︰「色子(即骰子)……」時,只是就意義上說,並不是說「色」與「骰」同音,所以「色子」可以寫作「骰子」。《漢語大字典》「骰」條,在解作「色子」的義項前面,標明讀音是tou2(而不是shai3)。另外,筆者又在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中見到「擲色」的用例。該書第一卷︰「當日兩個猜謎擲色,吃得酩酊而別。」
除了實際上用「色」(或「色仔」)指「色子」(「骰子」)這種賭具外,我們粵人還拿「色」來指其他六面體的物件,如「扭計色」(魔方)。另外,我們又用拿它來形容人們的身形。如說某人「一粒色咁」,就是說他個子矮小,就像一顆色子一樣。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