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來說,2020年是傷感的一年。世紀疫症全球大爆發,短短一年已導致全球感染人數接近1億,各國死亡總人數已邁向200萬;在接受治療的仍有5000萬。於教育界而言,亦已超過190個國家或地區,10多億學童停課、停學。驟眼看,兒童上學是天公地道,為兒童提供教育是絕大部分國家、地區政府向本國人民的基本承諾。唯據聯合教科文組織(UNESCO)估算,今天全球仍有2億6千多萬兒童及青少失學!第三屆聯合國國際教育日已定為2021年1月25日,際此,教育工作者可對全球兒童失學情況作一深切反思。
恐怖分子?自由戰士?
兒童失學並不是平均分布在地球各角落,最嚴重的地區主要是在發展中的國家,如非洲的尼日利亞,兒童失學情況就非常嚴重。尼國位於西非,國土面積為非洲之冠,人口超過2億,排世界第7位。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地獨立,自此長期處於內戰。公元2000年前後,政局漸趨穩定,至今是非洲最大經濟體。但尼國是多民族國家,超過200多民族共處一國;加上宗教問題複雜,極端回教組織不滿政府發展西方教育,於是催生了一個名為Boko Haram的組織。
Boko Haram華文媒體一般譯作「博科聖地」,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Boko音譯「博科」,持異議者應不多;但Haram是多義,譯作「聖地」也不是錯,但卻是站在Boko Haram組識立場出發的翻譯。Boko Haram媒體多冠以「恐怖組織」的稱號,既是「恐怖組織」,又何來「聖地」?豈非自相矛盾?在Boko Haram眼中,他們是freedom fighter,自由戰士!
Boko是豪薩語,非洲一種主要語言,意思為「西方的」、或「非伊斯蘭教育」。Haram則是阿拉伯語,可譯作「罪惡」。所以,若從Boko Haram是恐怖主義組織角度出發,Boko Haram的翻譯應是「西方教育是罪惡的」(Western education is sin),而非「博科聖地」!正名是重要,明乎此,才可了解為何這組織經常襲擊尼國學校!
學校不再是安全之所
2014年4月14日,尼國傳來一件轟動全球的新聞。位於該國東北部博爾諾州奇博克鎮(Chibok)一所女子寄宿官立中學,276名女學生連夜遭極端主義恐怖組織Boko Haram成員綁架,事件震怒國際社會,各國政府群起譴責,更觸發了 “Bring Back Our Girls”(還我女孩)大規模網上聲援運動。經各國努力,部分女學生能成功回家;但至2019年,仍有112名被綁架的奇博克女孩被關押,生死未卜……
別以為奇博克鎮強擄學生是單一例子,2020年12月12日,北部一間政府男生寄宿科技中學,又遭武裝分子襲擊,全校800名學生中,接近200名學生失蹤!過去幾年,尼國學校常被襲擊,學生更被擄走。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資料顯示,Boko Haram在過往十年在尼國總共綁架了1000多名學生,殺害了2000多名教師,摧毀了超過1400所學校!
Boko Haram擄走學生除了出於宗教原因,不希望學生受西方教育「污染」外,背後還有不道德的動機。據西方媒體報道,被擄走的男學生,會被逼勞動、當兵;女學生則被逼生育,以補充兵源、人口之不足!青春少艾的年輕人,本應滿懷理想、躊躇滿志,卻為命運之神作弄,遭遇悲慘,為人師者,能不掩卷?
香港社會富裕,鮮有學童為衣食擔憂,擔心不能上學者更是鳳毛麟角。上學既是想當然的,於是就會生起不懂珍惜的念頭。新冠病毒疫情一下子把想當然的心打破,原來回校上課不是必然的;再環顧全球,戰亂地區學童失學嚴重,互相對照,自能產生警惕之心;愈是得不到的,求取的慾望會愈高!期望疫情過後,老師好好利用契機,與學生分享全球兒童失學故事,俾能激勵學生上進心,奮進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