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機跟交通工具汽車一樣,帶來方便也帶來污染,要靠父母們如何分配,並向小朋友解釋利害之處。
為什麼學位那麼不值錢,因為學位代表的知識正在貶值,原因是iPhone 世代,知識指按而得,那麼能融會貫通知識的人就是卓越人才,是有價值的人。
醫學院終於明白了最優秀企業多年來實踐的道理:要想成為優秀員工,不是只要具備優秀成績分數就夠了。對於這些公司來說,你是什麼樣的人與你懂得多少知識一樣重要。
我自己也是從孩子的教學方法才體驗了現代教育的趨勢,希望讀者不要誤會我在曬命,很多人總以為國際學校是有錢人的玩意。
我覺得現在也是時候向學校施壓,告訴校長,有些方法或許不切合這年代。
我的眾多朋友都可因着一種外語而生活得比別人好,日語、德語、法語,都是艱難時期的活命草,從這角度看,補習功課,強迫彈琴,不如認真學習一種外語,以備不時之需。
香港的教育是打擊熱情,任何玩物的結論必是喪志而非勵志。教育有激情,才可把考試成績低分的同學視作瑰寶來培育。
美國人相信誠實是每個人應有的品質,相信人多於制度。
我們的價值觀很多時被富豪和媒體支配,對金錢的追求已超越了它應有的價值,它原本只是一種交換物品的工具,但今天我們用金錢交換家庭、健康。
MOOCs 也有不少令人振奮的故事,史丹福大學一個教授人工智能的課程,竟然有16 萬人選讀,遍布195 個國家。
我在此專欄大聲疾呼多年,呼籲學校及家長自小培養小朋友的戲劇修養,我多次說明這不光為藝術修養,而是為提升工作競爭作準備。
上世紀長輩辛勤是為了生存,20年前工作是為了消費,但下世紀我們是為了地球的壽命而努力。我們以為無聊的事情或許別具深意:人類的知識可以毁滅數百個地球了,走那麽快幹嘛?
為香港培育人才,不單要精英,也要群英,爭取小班,下放權力,讓不同性情能力的學生在老師、校長和家長合作下成長,才是正道。
我們需要群英而非精英,太多家長爭取入所謂精英學校,太少朋友關心那些考試弱勢的孩子。
若父母處理不宜,兄弟相殘、詆譭比別人更深更痛。
好朋友就是比一般人親密,但太相熟有如依偎的刺蝟,總是滿身不致命的傷痕。
我有幾十年球迷經驗,連成人比賽也沒見過這暴力場面,遑論小孩子了。
最震驚的對白是她認真地說: 『神畀番把聲我……』」
我不是得戚、示威國際學校有多好,只想說在大仔踏進漢基國際學校、老師申明功課不應多於半小時開始,便一直衝擊着我,令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
考試分數是一種全世界的通行標準,98 分高於96 分,科學地說,98 分以下的都是他手下敗將,但這一班或沉醉於自己歌聲的同學,我們該如何給他們打分呢?
現在吃飯祈禱感恩, 因為我自己就曾經歷過吃一碗飯不是理所當然的年代。
雖說新一代父親已改變不少,但一代影響一代,現在仍有父親把無言之父形象靜悄悄的留給兒子。
有時讀者會來電郵問我,你又是怎樣教孩子的?我回答說我不會教,我多數時間都是和他們分享和討論。
香港教育另一失敗是把運動剝離,只行精英制而非全民參與,家長老師視之雞肋。
閱讀李志綏醫生的回憶錄,也讓你好好預備回答子女將來在通識課的問題:爸爸你如何評價毛澤東?
有些父母很奇怪,可為子女捨命,但又不着意為他們培養積極、包容的人生觀。
她心目中學校是什麼?是留難自己,讓自己失敗的地方。
我惦念已逝世的母親時,總會回到自己小時候和她共處的日子,似乎忘了歲數,中年漢仍是鼻涕蟲,躺在母親懷裏,永恆的安樂窩。
大部分名校家長已患上「名校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即被學校的名聲騎劫,不單不敢提異議,反而覺得學校不夠嚴格。
在TED 裏,幾乎任何素材都有,而且定必有一個你或許不同意的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