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文化

周佳榮教授兩位愛徒:五四運動不止是中國的事,更是亞洲的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24
香港浸會大學講師范永聰相信韓國的三一運動不是韓國的「三一」,而是亞洲的「三一」。中國的五四運動不是中國的「五四」,而是亞洲的「五四」。辛亥革命不是中國的革命,而是亞洲的革命,對亞洲的影響相當大。
警隊175周年出特刊 大玩擴增實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21
警務處日前舉行了《香港警隊一百七十五周年紀念──忠誠勇毅 心繫社會》新書簡介會,邀請了警務處前助理處長、有「四點鐘許Sir」之稱的許鎮德作嘉賓。脫下戎裝的許Sir與現場人士一起營造莊諧並重的氣氛。
黃耀明:時代那麼壞 籲港人珍惜創作自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20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唯一一個角落仍然可以唱歌紀念六四。我們仍然可以講「時代那麼壞」,我想在內地不能隨便說這句話。
憑着愛,不懼記憶的消失
作者:陳家偉2019-05-15
老人痴呆症是本世紀全球人類的挑戰,比起其他危疾如癌症更難對付。病魔悄悄地來,不斷地、慢慢地蠶食人們的記憶、能力,甚至感情,照顧者容易心力交瘁,壓力重重,唯獨愛與親情才是良藥,給患者最後的支持和祝福!
佛教藝術作品展 豐富傳統藝術內涵
作者:編輯精選2019-05-11
佛教藝術作品展展出作品的內容涵蓋書法、繪畫、攝影、花藝、香道、種子字飾物,當中包括著名書畫家、洞簫、笛子演奏家及造簫家譚寶碩老師的墨寶、三次榮獲香港花展比賽東方插花組別總冠軍的花藝作品。
文學史為什麼選擇杜甫?劉躍進:他是中華民族的詩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10
杜甫寫美,往往從細微處描寫,卻體現出崇高的美感。他常常寫悲慘的生活、寫社會動亂,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希望,依然可以感受人間的溫暖。
浸大校友黃定謙:從不因現實放棄演員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03
各位學生如果想做演員,首先想問自己是否走演員一路?別說演員,每一條都不易走,面對很多事。我自己覺得演員的路特別辛苦,你們必須反思自己是否真心喜歡做演員。
黃秋生:戲如人生,我在《淪落人》做回自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02
我很怕別人用「本色演出」形容我。如果《淪落人》是本色演出,《人肉叉燒包》也是本色演出?他們知道何謂「本色演出」?他們與我相熟嗎?如果按照演員的經驗和情緒,人人都是本色演出了。
趁香港還有我們——填詞人周耀輝鼓勵大學生憑歌寄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01
《趁香港還有我們》演唱會是34位學生親自連結社會上不同職業、背景人士,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及情感世界,為各受訪者作上一首屬於他們的歌曲。
遊慈山寺賞佛教藝術珍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30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5月1日起正式開放予公眾預約參觀,館內收藏告了100尊佛、菩薩造像、經柱等藝術品,並將輪流展出43卷敦煌手抄經卷。筆者有緣參觀了預展,享受了一次洗滌心靈之旅。
陳楸帆:人類與人工智能合撰華文科幻小說的探索者
作者:徐淑梅2019-04-30
陳楸帆相信科幻小說的題材應該既要有共性(universal)亦要夠在地,透過設定本地化場景帶出普世價值的觀點是有效的表達方式。
向利瑪竇神父與恩保德神父致敬
作者:陳家偉2019-04-25
我向利瑪竇神父致敬,也向恩保德神父致敬,感謝他們讓我們認識慈愛的天主。
如何做到真正的「斷、捨、離」?
作者:編輯精選2019-04-16
「斷、捨、離」的概念早已存在,而且意義更深遠,不單是指物品,而是從根本着手,寡欲修心,如道門的《常清靜經》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清滅。」
老玩童鄧予立 玩轉中東尋商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4
最近,鄧宇立出新書,書名《老玩童漫遊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巴林、約旦、黎巴嫩》,用文字和照片掀開阿拉伯世界的神秘面紗。
港大文學院邀藝術家陳世英演講 鼓勵大家追尋更廣闊藝術世界
作者:編輯精選2019-04-14
陳世英指出,作為當代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擁抱科技。科技的目的,不應該是取代實體存在,而是要令實體存在更添意義。
武俠世界躍然紙上
作者:編輯精選2019-04-09
在鬧市一隅的畫室「青山水閣」是李志清平日工作的地方。李志清,一位在日本打響名堂的本地漫畫家,最為人津津樂道是其主筆的金庸小說封面和漫畫。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女主角為什麼選姚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08
對於姚煒失落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白先勇坦言:「那時候覺得是遺憾,但現在看來也沒有什麼,因為那時獲得金馬獎的《小逃犯》現在幾乎被人忘掉了,但金大班猶在大家心中」。
幾番心語流弦上 一縷仙音到夢中──評邵琳的二胡演奏
作者:編輯精選2019-04-03
2018年12月初,出席聆聽在香港大會堂舉辦《津樂,弦樂》二胡笛子音樂會。安靜肅穆的殿堂,音樂素養極高的聽眾,於此環境再次聆聽。不覺慨歎,二胡在邵琳手中展現出的強大而豐富的表現力。
掙脫封建精神枷鎖 寶玉下啟五四精神
作者:彥山2019-03-26
從來處來,又到去處去,不能補封建社會之天的頑石,因為最後未能參透、悟徹,所以只能「歸彼大荒」,回到青埂峰,作為歷史、社會、人生與愛情的見證者,記下了奇傳,記下了他掙扎的痕印。
張寶華:命運是天定,還是有選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25
如果你今天的生活環境好,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不須要多謝什麼人,而是要多謝你自己。因為很多事都是你自己做出來。但如果你今天做事不順利,也不應埋怨,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主導命運。
懷念沈鑒治:每從樸實見風流──林行止序《沈鑒治回憶錄》
作者:編輯精選2019-03-22
在《信報》共事時,因為各有各忙,接觸雖不算多,卻從無疏離隔膜的感覺。退休後,彼此時有相約外遊,談新說舊,分享同行樂趣;今讀沈兄自傳,箇中人事,並不陌生,除了興味盎然,更能喚起前人詩作的情致。
大觀園裏人性解放的覺醒
作者:彥山2019-03-18
賈寶玉幹他那種離經叛道的業績時,當然又不同於李逵這類造反實踐家。他畢竟是個「銀樣蠟槍頭」的貴族公子,「在內幃廝混」的「富貴閒人」。也恰恰這一些,寶玉這一形象更體現出藝術性格典型的歷史意義和美學意義。
緬懷饒公港大歲月 「寓研於教」展覽舉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11
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聯合主辦的「寓研於教──饒宗頤教授在香港大學十六年」展覽,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展覽期至5月19日。
現代教育的反思
作者:編輯精選2019-03-07
在這個「大學無用論」、「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呼聲愈來愈高漲的時代,現有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已經失效?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是否在印證教育已經不再是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的有效方法呢?教育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跟着陳天權 尋找深水埗的集體回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26
對建築文物深有研究的陳天權先生,現身說法,親自帶領導賞團,觀賞深水埗一些極具保育價值的建築。
論紅樓人物:寶玉渴望做個普通人
作者:彥山2019-02-21
寶玉啊,寶玉!「外表煊赫內裏乾枯」的榮國府,需要這樣一個維持振興家聲的接班人!因此,他必須在權利與義務的天平上保持平衡。但是,寶玉不滿自己的奇異,他天真地希望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
蔡興華:己亥年十二生肖預測 肖豬本年太歲駕臨當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04
肖豬本年太歲駕臨當權,立春八字中有貴,有祿,有合,九紫喜慶同增光彩,另一面同時有刑,刄同來,鋒芒過顯,切莫自以為是,恃才放肆,目空一切,即使再能幹,都要保持謙虛謹慎。
蔡興華:己亥年五行齊備 社會安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04
已亥流年為凶裏藏吉之象,社會上雖仍有不少爭拗擾攘,仍可平息,地產尚會放緩,金融界平穩,科技界仍大有作為,大致而言,本人如安份守己,不越其位,自然天命有所安排。
蔣匡文:擔心中國未來10年或擦槍走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31
根據曆法,八運是2004年到2023年,2024年開始就是九運。九運代表「兵革」,即軍事競爭的可能性,我很擔心中國未來10年隨時會「擦槍走火」。
輪椅花車巡中環 傷健共融嘉年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29
路向多年來致力推動傷殘人士自主獨立,是次嘉年華無論是否輪椅使用者,都可以參與布置「花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