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專訪

梁頴宇:中美生技醫療行業將持續合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18
梁頴宇認為中國的生技醫療產業已經進入榮景,整個行業的前景看好。她表示香港有素質極佳的醫學院和醫院,應鼓勵醫生積極參與開發新藥和做臨床試驗。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 視香港為集團全球化戰略起點
作者:編輯精選2019-12-18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戰略是非常重要的長期戰略,如何利用好香港的樞紐角色走向全球,實現我們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的願景,我想香港是一個起點。
管喬中:大灣區創科發展 須吸引企業投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16
現任廣東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的管喬中以「過來人」身份指出,在大灣區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關鍵是吸引企業前來投資,並寄語投資者必須「有信心及不怕輸」。
鍾偉強:創科為民、便民、利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12
鍾偉強認為,只要能切合社會需要,不一定是最高新的科技,也可以為社會帶來進步,改善民生。
金耀基:平衡一國與兩制,需要勇氣與想像力
作者:編輯精選2019-12-10
在一國與兩制間如何找到、把握二者的平衡點,需要的不只是對政治現實的理解,也需要一點歷史智慧與理論的勇氣與想像力。
梁錦松:最擔心香港人才中心地位受衝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09
當前香港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盡快止暴制亂,重回正軌。我生於斯,長於斯,愛於斯,現時的香港狀況令人痛心,我誠心呼籲各方彼此互愛、互相包容、反對暴力、遵奉法治,讓社會恢復安寧和秩序。
鄧希煒:貿易戰拖慢「中國製造2025」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03
一旦出現中小企倒閉潮,美國人會徹底失業,但中國人失業較難定義──在東莞的工作沒了,也可回鄉當農民,這算不算一份職業?因此,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拖慢「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
聶德權:大灣區創業空間大 年輕人應持開放態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02
從反修例運動爆發至今,聶德權認為,很多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可能存在負面的印象,希望他們願意以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內地的發展情況。
傅高義:中國應繼續奉行韜光養晦策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8
傅高義:「現在中國的實力愈來愈強,軍隊的力量也愈來愈強,他們的力量將怎麼用?用得好的話,韜光養晦;用這個方法來解決,我想很多外國都會接受。」
邱騰華:公平貿易不比自由貿易更公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7
因為我們一直在說自由貿易,現在忽然間說公平貿易。自由貿易不是免費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如同全球化一樣。今天說公平貿易又是否公平呢?自由貿易還存在嗎?
梁定邦:中美雙方須找尋共同利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6
執業資深大律師梁定邦從地緣政治及經濟層面闡釋中美紛爭的因由及歷史背景,認為中美雙方須朝着找尋共同利益及互相了解的方向發展,才可望收窄分歧,化解貿易戰談判的困局。
曾鈺成:重啟政改必須在《基本法》框架內進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5
曾鈺成說,中央一直沒有說不能重啟政改。現在問題是示威者加了「真」雙普選。曾鈺成表示,曾經和一些年輕人接觸過,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指不會提港獨,如果能給予「真」雙普選的話。
聖保羅書院蒲葦老師:我希望更多人喜歡中文,多於喜歡中文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8-27
很多人認為中文是母語,自然就會,無須特別重視。但香港教育重英輕中,蒲葦老師反而認為更要推廣中文。「不重視中文的話,中國文化就失去根基,人就很容易被金錢權位所蠶食。」
張炳良:修例風波過後,香港如何走下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8-26
林鄭月娥經常用「學業、就業、置業」概括青年問題,張炳良同意青年在這三範疇有憂慮:青年難入學,就業工資不高,置業難,但他認為香港的青年問題不是單純的三業問題,而是政治的問題。
孔聖堂中學校長楊永漢:弘揚儒家精神 開拓國際視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8-23
接觸世界是楊永漢校長的教學理念,希望學生不要困在學校裏,眼界要闊。「我來孔聖堂第一天,向學生演講時,我勸喻學生離開銅鑼灣,跳出香港,進入世界。現在已經讀大學的校友都記得我這番話。」
黃錦星:鼓勵循環再造 「四電一腦」回收減浪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8-20
我們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人均源頭垃圾產生量太多。因此環境局設計了一個「大嘥鬼」的形象,是想告訴大家,香港人在不知不覺中,人均產生的垃圾量比起其他亞洲先進城市多了幾成。這就是我們推廣這個形象的主因。
黃錦星:源頭減廢是香港最逼切需要處理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8-19
香港目前最大的廢物問題,也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香港人均產生的垃圾是很多的,特別是廚餘比其他亞洲先進城市多了幾成,甚至是一倍,所以,源頭減廢才是目前香港最逼切需要處理的問題。
李金鐘:孔聖堂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發揚光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7-29
雖然學校校風需要改善,但李金鐘不主張嚴懲學生。「我主張以理服人,讓學生知道錯在哪裏,要明白為何我會這樣處理。我主張三令五申,我給三次機會學生,再犯就處分。」
孔聖堂中學訓導主任陳樹俊:改變學生是我做37年老師的最大滿足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7-12
有人視教職為高薪假期多的好工作,孔聖堂中學訓導主任陳樹俊老師強調教育工作者不是教師,而是老師。「教師是一份職業,而老師是一份事業。我們的使命就是改變生命,亦以『生命影響生命』理念在教育工作走下去。」
專訪饒戈平:一國兩制解決兩大政治難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6-27
香港的管治,應該是中央代表國家進行管治和香港高度自治相結合,兩者都應該重視。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現在不養生 老來養醫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6-04
灼見名家在7月19日舉辦第二場養生晚宴,提供十道夏季養生宴菜式,由羅頌慧中醫博士主講,由何景煊醫師傳授手指操及穴位按摩竅門,適合追求健康的男女老幼。
陳俊光:投資科技公司 機遇風險並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26
從事金融科技近30年的陳俊光教授認為,只要科技公司成功將數據轉化為服務形式,或根據客戶的消費模式創造新的服務,便可為金融業創造可觀的收入。
鍾富榮:股市動盪 上半年宜部署債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24
去年多國股市都哀鴻遍野,鍾富榮指,以目前局勢計,8至12厘回報的2至3年期債券,已屬「進可攻、退可守的一種投資」。
莊志雄:量縮自動導航  股債泡沫爆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23
股市漁夫創辦人莊志雄提醒,貿易戰難有轉機,兩國角力最終對市場不利,即使特朗普願意鬆手,最多只是製造機會作短線交易,但大方向仍然要看央行何時放水。
湯文亮:樓市進入下行周期 樓價年底料挫15%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8
湯文亮稱,暫時仍未見樓市有止跌的情況,現時正處於「斷崖式下跌」階段,但不會陷入崩潰狀態,估計在2019年底,樓價自高位累積跌幅將達15%,當中以細價樓跌幅最大。
施永青:樓市未見泡沫 政府應要「減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7
樓市是否出現泡沫,施永青根據中原城市指數指出,在將來樓價跌幅會加劇,但從高位到12月中旬只下跌了百分之六,反映地產市場本身沒有問題,樓市不會爆煲,所以他認為樓市泡沫並不多。
蔡宏興:華懋經營哲學 利潤回饋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6
蔡宏興期望華懋生意愈做愈大,資產規模擴大,利潤增強,才有能力進一步投入慈善事務,進一步回饋社會,「華懋賺錢,沒有私利,期望社會各界支持華懋發展」。
嶺南補土派中醫傳人温愛詩博士細說春季養生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5
温博士指出,根據中醫學五運六氣之說,春天屬肝屬木,肝宜舒暢調達忌煩燥(忟憎),所以春天養生原則大致可以分為生活起居和飲食,日常生活當以早睡早起,適當運動,衣服不宜太厚,否則陽氣不能疏洩,影響陽氣上升。
蔡宏興:地產商無劈價壓力 買樓不是年輕人首個目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2
蔡宏興表示,年輕人投身社會之初,買樓不應是他們第一個目標, 他們應拓闊眼界,吸收知識,力爭上游,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待事業有成後,再考慮買樓,也不為晚。
陳志武:除了調整結構 中國沒有別的路可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1
談論新聞自由的原因,在於陳志武教授認為中美貿易戰中,很多危機被隱藏在官方的話語之下。中國經濟有其脆弱的一面,但基於內地媒體只許報喜,很多問題被掃在地氈下,不能客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