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生活於不同的生活環境之中,客觀上總會受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侵襲,主觀上預防不力或身體欠佳,人的生理機能及抵抗力減弱,便常會在季節的變換或氣候的變化中產生疾病。
患上流感的人,通常會出現鼻塞、流涕、咽痛、咳嗽、頭痛、發熱、倦怠、肌膚痠痛等,甚至會出現高熱、劇咳、呼吸困難、抽搐、昏迷等。不少傳統方劑都可治療夏日外感。
夏季的外感病,多屬暑邪挾濕邪所致,民俗有烹新茶品茗以避暑邪;也有吃立夏雞蛋、夏至麵條、莧菜葫蘆湯等,以防中暑。本文為大家介紹幾款防治「暑邪」的食療。
夏日炎炎,現代人有各種各樣的消暑方法,可是效用不大,甚至有反效果。回過頭來,不如看看古人如何利用食物調節體內運化,達到炎夏養生的目的。
夏屬火,心屬火,其食味苦,飲食五味,合於五臟,食味與臟氣相和,可以保養身體。
適宜夏天吃的食物很多,論消暑首推西瓜。西瓜的營養成分易被皮膚吸收,能夠美容護膚,又能夠利尿消腫,並且對於高血壓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以五行屬性而論,心屬火,於季節為夏,在形體為血,因此夏季養生宜養心。
道家提倡「春養脾,夏養肺,秋養肝,四季養腎」為養生之道。道經云:「五臟得養,百病不生,可以長生矣。」因此道家的養生方,方中食味相配,都以合乎「天人相應」為原則。
在「晴時有風,陰時有雨」的穀雨時節,容易出現「溫病」,包括外寒裏熱症,多表現為發熱、無汗、俱冷、頭痛、咽乾、煩躁、周身疼痛等。
中華醫學認為,五色養五臟,紅色食物養心,青色食物養肝,白色食物養肺,黃色食物養脾,黑色食物養腎。恰巧有八種豆類分屬五色,可養五臟。
香港人工作壓力太大,因為健忘、失眠、多夢求醫者眾。中華醫學提倡「藥食同源」,服用一些常見的食材、草藥便可見改善。
面向東方,吸收朝暉之精華,通達肺、心、三焦之血氣,十指井穴之經氣,開豁七竅,貫通氣血之輸布流注,可滋濡肌膚衛表,可養育官竅氣機。
美是在一定的時間、條件、環境下形成的,而人之美,又要受性格、意識、信念、精神、喜好、家庭、教育、親朋、社會的影響和薰陶而形成美的觀念。
女性都希望青春常駐,柔情長在。當眼角生魚尾,容顏起微波時,內心世界的惆悵感,極容易促使面容衰老。本文介紹幾條駐顏食方,不妨一試。
道家養生學中女性修行,須修行至肌豐膚潔,顏玉眸明,嬌嫩如嬰兒,神采顯飄逸,軀體見婀娜。
肺屬西方,西方庚辛金。面西而益肺氣貫通。掌心內勞宮穴,為心包經滎水穴位,按摩之利。調節氣機,通利七竅,以養面容。
數千年來,國人形容女性之美,常形容為花容月貌、貌美如花、如花似玉等。南方屬心,南方丙丁火,面南而益心血之輸布,掌心內勞宮為心包經所溜之滎水穴位,經常按摩,可協調血脈,滋濡面容。
皺紋,最能暴露女人年齡。教大家除皺法,既可鍛鍊身體,又能除去皺紋,一舉多得。
中華醫學講究「藥食同源」,常見食材做成的保健飲膳方,一樣可以養益身心。同時,飲食不忘鍛鍊,也可強身健體。
冬令時節,寒氣侵襲筋骨,飲膳宜健脾補腎,通經活絡以養機體,此乃寒冬季節養生之法。
朔風寒冬,乃嚴峻之季,以熱性禦其寒,以五味之養,濡潤斂藏之腎氣,方利於強壯筋骨,補益陰精。
冬月寒冷閉藏,宜驅寒生熱,補肺養腎,腎得其養,以生肝木,則冬藏春發應乎四時,此乃康健之本。
人生觀不同,對美的意識必然不同;生活觀不同,對美的喜好也自然不同。然而,無論哪個民族,美得自然,便可謂美中之美了。
《黃帝內經》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精氣的凝聚。故女性美,首在「明目皓齒」。人在讚美女性時,常常以「一雙眼睛多水靈」而啟齒。因而,女性求美,當以養神為先。
道家養生學認為,人髮為肝血所養,「肝主藏血」,養益肝臟,調節人身血行,協調肝脈,滋澤頭髮生長,乃養護髮質之良方益法。
三豆飲據《本草綱目》《食性本草》等中藥古典,常食則可使人百病不生,甚至有減肥的作用。
脾脈虛損,濕熱蘊於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下焦化生疏洩失節,脾氣失於健運,濕氣壅聚,邪盛化熱,傷及任脈,會釀成黃帶。黃帶色白兼黃,帶質稠厚黏液,帶味腥臭,帶量增多,人多乏力易躁,腰背酸重。
太白、陷谷二穴乃脾經、胃經之俞穴,屬土,與脾脈相關,點脾脈之俞穴太白與胃脹之俞穴陷谷,協調脾、胃脈氣血之流注、輸布與強化,以除脾濕,以和胞脈之行經,以益沖、任之宣和,白帶乃治。
帶下,狹義而言,指女子陰道流出的黏膩之物,因其狀如帶,綿綿不斷,故名。廣義指婦科疾病,陰道所流之白、赤、赤白、黃、青、黑五色等,形如帶狀之黏液,謂之「帶下」。
黑木耳、雞冠花、紅棗三味相合,養脾氣而助統血,補經氣和血脈,利肝、脾而益「胞脈」,食之得益,則可養血脈而統攝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