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印度一般平民的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仍很薄弱。窮人往往為了一點小錢或是受到宗親的指使就隨便投票給不清楚的候選人;議員為了要有錢競選或是增加收入而甘願犯法。如同其他欠發達國家一樣,印度的民主法治不能遏制貪污腐敗。
宗教信仰對印度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印度制憲委員會經過多次辯論,決定在憲法前言裏提及「神」,但沒有使用任何名稱;憲法本文明確保障所有公民都有信仰、實踐和傳播宗教的自由。也就是說,印度的政府對宗教保持中立性。
對這樣一個和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大多數國人卻感到很陌生,甚至覺得有些神秘。這雖然令人遺憾,卻並不奇怪,因為印度的確十分龐大而複雜……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彩多姿的地方,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多元文化的博物館。
會議的目的是給印度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會上不少人都對當前印度的狀況作出針砭。有人認為迅速城市化只能令農村更加貧窮,應該改善農業技術,增加產量,嘉惠農民;有人認為⋯⋯
印度和巴基斯坦有過多次軍事衝突,國內也有宗教裂痕,而且曾經屢次出現暴力衝突,但是就整體而言,一個多語言,多宗教,多地域和多種姓(castes)的人口大國能夠在獨立後68年間維持整體的社會穩定和經濟進步,這不能不說是印度的奇跡。
有了新知識、新技能,中華民族已經具備了振興的必要條件,但要敢於和善於創新才算是具備了充分條件。什麼時候中國人創造出比萬維網更好的東西,像四大發明一樣,真正對全世界的文明產生重要影響,領時代的風騷,讓全世界的域名分類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這才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C代表Chinese Culture,即中華文化;就像電腦語言一般,原始的 C 不行,必須要變成 C++ 才管用;但是要創造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又必須也只能以固有的中華文化為基礎,所以 C 是基礎,很重要。第一個「+」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反思,以便有所增益。第二個「+」則是指我們要胸襟開闊,具備現代的國際視野,吸收新養分,促進新文化。
有中國人說《易經》是原子物理的祖先,因為《易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也就是說,天下的物體都在運動;電子繞着原子核轉,行星繞着太陽轉,宇宙間的物質都在運動狀態,這就是「天行健」,而《易經》老早已經指出這一點了……
利瑪竇出身歐洲貴族之家,受過16世紀時歐洲最好的教育,所以他既會修辭學,又會邏輯學,既熟悉歐幾里得幾何,又通曉亞里士多德哲學,還會繪製地圖。是他首先把歐洲300年間累積的知識介紹給中國士人。比如他的摯友徐光啟就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文化中,缺少細緻的分析,只是長於綜合概述原則性的東西。
什麼是超穩定結構呢?我想很多人都會有一個感覺,但是很難說清楚。其實我也想不清楚。但是我想在這裏舉三個例子。
但丁(Dante)出生於意大利佛倫倫薩的一個已然式微,但仍算富裕的封建家族;當時正是意大利封建主趨於沒落,對外經商獲取厚利的工商階層日益昌盛的新舊交接的時代。但丁,由於他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的社會體驗和觀察能力,再加上他的文學天分,寫出了不朽之作《神曲》,吹響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號角。
要想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給香港青年人找到較好的發展機會,讓香港有序地和珠江流域、華南地區甚至全國在經濟和社會上逐漸融合,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如果大批有技能、有創意、有志向的香港青年人能夠在中國內地找到個人的事業和人生志趣,而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有助於國家的現代化,又加強了香港自身的競爭力,這就是國家、香港和個人的三贏。
幾十年下來,香港人和內地人本來存在的親緣關係逐漸淡薄了。那些具有民族感情或是認同中國的人時常被標籤為「左仔」;很多「番書仔」(英文學校出身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對中華民族兩百年來所遭受的苦難感受不深。此外,今日香港年輕人對當今的中國還有很強烈的疏離感,甚至是反感。
雖然香港人通過努力保持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但是這兩年來香港社會喧嚷不休的普選爭論和最近幾周的佔中亂局卻說明,有相當比例的香港人(包括回歸前後才出生的年輕人)內心還沒有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事實。
2014年9月28日開始的社會大震蕩是幾個深層次矛盾的交集和爆發,它迫使香港社會必須面對當今和未來的嚴峻挑戰。希望香港各界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警號,以此為契機轉危為安。 經濟上如何給大量低技能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使中產階級減輕供樓的負擔,讓老人可以不必依靠子女而過上有尊嚴與安全感的生活,這些是香港的當政者和精英階層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年輕人感覺到有前途,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伊斯蘭世界的擴張分為幾個階段。到了11世紀末期,伊斯蘭教就趨向保守,社會活力大大減低。但是從領土來說,穆罕默德去世100年之內就進入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部分是伊斯蘭文明圈的核心;一個地區的多數人一旦信奉了伊斯蘭,就沒有再轉入其他宗教勢力圈的。儘管伊斯蘭文明圈早已不再活力充沛,卻還是緩慢擴張,今天仍然如此。
西元七世紀以前,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居民是一些文化落後的遊牧部落,但是也有不少猶太人、基督教徒和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各個綠洲上。當薩珊波斯王朝跟拜占庭帝國長期對峙時,多數阿拉伯人還處於朦朧狀態;然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阿拉伯人在七世紀中葉突然勃興,打敗了東羅馬,征服了波斯。到了十世紀中期,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已經蓬勃發展,在多個方面超越東亞、南亞和歐洲。
有一次我們在吃飯時談到儒家文明圈的輻射。我不知怎地脫口而出說,儒家文明圈就是筷子文明圈,令這位正在用筷子夾菜的老友為之一怔。事實確實如此,使用筷子吃飯的國度都在儒家文明圈內,受儒家思想高度影響的民族都用筷子吃飯。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就是如此。
人類的精神文明的開始,可以說是留在岩石上的繪畫,但我認為更容易區分的始點是有意識地用一種既定的符號把思想留在時間的長河裡,這就是文字。最早的文字應該是6000年多前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象形文字;稍後又出現了更易於書寫的楔形文字,就是由刻在軟泥版上的楔形筆劃構成的文字。楔形文字有不少種;學者們已經破解了幾種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不同時期留下的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