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相信判斷生態健康與否,最客觀就是關注生態中不同角色的互動行為,其實這個也不是什麼大發現,就是中國人的一句老話「見微知著」。
身體固然需要Keep Fit,知識也需要Keep Fresh,尤其是在漫長的疫情下更不能怠慢,否則待疫情過去後,你可能才驚覺追不上時代的步伐。
元宇宙切入點應該是虛擬人的門檻必須降低,就像初期的互聯網一樣,先從提高使用者的覆蓋率着手,然後不斷創新內容,造成網絡效應。
曾鳴教授一直是筆者的學習對象,他的書中有很多精闢獨到觀點值得學習,有興趣的讀者請勿錯過這位阿里幕後功臣的著作。
若要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及加快國內改革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
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未來數據能力將成為商業戰略的必然組成部分,企業需要為此而制定數據策略,這包括如何獲取那些數據,以及怎樣運用。
北京可以多與香港深入交流,引進有意在香港孵化數字技術產業的企業加以扶持,協助香港的數字經濟快速轉型的同時,更能把我國在數字基建上技術走得更遠。
企業自身的數據化能力也要加強,同時在管理層的決策過程中,把社會責任、環境保護融入到企業商業模式中。
面對數字經濟的大趨勢,企業應盡快在董事會及管理層的層面上訂立數字轉型的戰略方向,為企業對轉型的規劃和實施早作準備。
經歷互聯網及大數據接近20年如日中天光景之後,2020年的報告出現了全新有關數據戰略提升的觀點,由以往「面向網絡」轉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戰略。
數字經濟的定義其實一直隨着科技進步而演變,直至今日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現象。
如果要我用兩句話來說明我這10多年經歷所學到的教訓,我會說:第一,切忌好大喜功;第二,不要把數據轉型看成簡單的技術問題。
自從大數據問世後,傳統市場研究機構的生意也大不如前,當線上節目備受追捧,你還會相信從前的收視指數,還是更接受公開的互聯網點評數據呢?
智慧手勢識別與電腦溝通如果少了實物的觸感,總是覺得有些欠缺真實感。所以為了製造真實感,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手勢識別與Haptics(力觸覺)的結合使用。
數據如果作為一種產品,很難用成本定價,因為數據的價值更大取決於決策的效果,而邊際成本會隨着重複使用愈多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