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暑假有沒有意義是由父母決定啊!
中文科課程內都有選修單元,學習欣賞影視作品;其實電影除了刻意突出政治理念的、具爭議性話題的作品外,老師亦可從某些流行電影和科幻作品中選出題材,幫助我們推行品德教育內不同的議題。
平反六四的聲音又響起來了,27年前天安門的鎗聲震撼了整個世界。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是領導效能的主要來源,他的教育價值觀、領導行為嚴重影響著校內運作與教學產出,是直接及間接地左右著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亦帶動了許多有關校長效能或學校領導的研究。
美國總統奧巴馬卸任前訪問越南及日本,進行和解之旅。大家都知道,越南及日本都曾是美國的交戰國,在越南,奧巴馬受到高規格對待,美國並即時宣佈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在日本,奧巴馬特赴廣島探訪,撫平日人二次大戰的傷口,奧巴馬這些舉措的最大目的,大家都估計是針對中國,達到圍堵的目的。
當然,物質貧乏會影響成長與學習,但究竟資源豐足又是否必然有好的結果呢?
如果每天八個課堂,學生也能專注及主動地學習,相信他們必定有很大的得着。
這次非一般的一般性增潤資優活動,讓一群中學尖子離開了熟悉的學科世界,走進了活生生的現實環境解決共同關心的生活問題。
這些老師對教育充滿熱誠,目的是教導學生使他們發揮潛能,實在可敬。
作為學校的「高階人物」的校長,能賺得師生對你有發自內心的尊敬的,實屈指可數。
翻開報章招聘廣告欄,觸目所見是中小學、幼稚園的教師招聘廣告,當中也有值得一論的地方。
上文從東西方教育的發展歷史角度探討了現代教育的缺失,本文續談,如何為現代教育找出路。 知識普及化、世俗化 古今教育最大不同者乃現代教育太偏執於工具知識,忽略了培育人內在的價值。知識重不重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隨着全球化不斷擴展、資訊科技每日推陳出新,知識由專門化走向普及化、世俗化;知識再不是一小部份人的專利,知識的攫取愈來愈容易,結果是人與人的競爭愈趨激烈,人人皆可透過互聯網不同平台變成專家。學生走出校園若只希冀單靠一紙文憑找到理想職業已變成夸父追日、緣木求魚了。追求知識、技術只是教育的一部份,古人對此已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現代人身心陷溺,早已把把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東方的為己之學束之高閣,忘卻了人生除了著力於外在的功業,還得有內在的成長,缺一不可,這才為之全人教育。古代賢人所謂「外聖內王」的意思亦在此。 捨本逐末、終不可得 人要超升、人要成長!談何容易,但如何落實?首先,人必須立志。人無志向,只像水中浮萍,漂泊不定、聚散無常,毫無目標可言;稍遇挫折,即一撅不振,輕則沮喪,重則自殘身軀!志向與本末有關。 「夫學者之于文藝,末事也;書之工拙,文藝之至微下者也。學者蓄德器,窮學問,其事至繁,安能以有用之歲月,耗之於無用之末藝乎」(語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一位政治家、書法家,清末改革運動「戊戌維新」的主事者。本、末向來為國人所重,但何謂本?何謂末?康氏以為「蓄德器,窮學問」為本,其他只是末藝罷了。「安能以有用之歲月,耗之於無用之末藝乎」,真的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康有為從小就志向遠大,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提到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頻閱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康有為的志向在於救國圖強,在於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在理念上來說人生之本只有一個:就是為生命賦上意義、履踐生命價值之道。但落實在現實層次,這又可衍生因應不同時空的本、末。大抵在求學時代,家長、老師如希望子女有志向就應鼓勵子女、學生發夢!發夢當醫生嗎?給孩子講講謝婉雯醫生的故事;當運動員?李麗姍、黃金寶、葉姵延是好材料。古今中外偉人,孩中山、馬丁路德金、德蘭修女等等更是上佳讓孩子發夢的對像。先替孩子埋下在尋求知識以外,人生應有志向的種子,繼之而是開發孩子的性情。 打開心扉、開發性情 現代人寄情工作,人變得僵硬、冰冷、木獨,心變得死死的。成年人只懂向外追求,麻醉自己,把人生建築在無數的慾望上:金錢、工作、權力、有性無愛的感情等等;學生則把每天大部份時間放在應試教育上。惟人是感情動物,經過情的潤澤後,心才能變得敏感,對外來的事、情,都懂得反應;世界再不是與一己對立,天地也再不是抽象的自然概念。情愈滋長,心愈開、愈懂關懷、愈願意接受、愈能感受人的價值、愈能願意及有能力提升生命的高度。心扉要打開,性情要開發,孩子才能增加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同樣,知易行難,一個好的切入點是要大自然契合。大自然孕育萬物,威力無窮,在大自然足下,人容易變得謙虛、容易接受,心的塵垢會為大自然所洗滌,心才可慢慢的打開,心開是成長的先決條件。莫問大自然為何有這功能,這是生命的奥秘,只可感受,不可言傳。成長教育在乎實踐。有機會再談。 (封面圖片:亞新社)
文章題目隱含一個前提:就是現代教育似乎走上了掘頭路!
不少學校在知識管理方面,未能深入了解及未有具體想法,令學校往往做得不好。 其實,學校是處理知識的機構,教師間存在着大量的內隱知識。
看看鏡子,看看照片都覺得昔日的自己原來很「瀟灑」,所以要坐言起行,為自己的身型負責,減走積累在腰間的肚脯脂肪。
其實就算不去學習心理學,大家都會明白什麼是心理,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會運用到。
只想問,我們的社會真的有着「有教無類」的教育氛圍嗎?
回顧五年文憑試,報考學生的人數隨着人口結構改變而下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下跌的背後卻有很多問題續漸浮現,而這些問題並不單單是人口下跌所致,當中存在不少是結構性的問題。若採取視而不見及自圓其說的態度,恐怕有一天將會延伸到社會的發展問題。就讓筆者從報考及應考人數中點出一些發現。
TSA 的討論靜下來了,大家都在靜靜地等待今年小三的試行計劃完成後出版的報告,再定行止。太陽之下無新事,這幾個星期我執筆論教育的衝動也下降了,檔期出讓了不止一兩次,也有教育界同工誤以為我抱恙在身而致電問候的,在此一一謝過。 近日翻看小學校長群組內的留言,發覺有兩個話題引起大量的討論,近期罕見,他們稱之為「林大輝旋風」。 林旋風第一擊:火柴盒學校 擔任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的林大輝議員在3月22日會議上主動討論「火柴盒學校」:這個差不多被遺忘了的話題,令小學界精神為之一振。事緣在60、70年代,大量適齡兒童要進入小學就讀,當局除了暫行半日制(這暫行經歷了40多年後才逐漸取消)去處理外,在新建的屋邨(原稱徙置區的)興建俗稱火柴盒式校舍,安置大量小學生,校舍設計千篇一律,每層走廊居中,兩旁是課室,教學授課的聲音困在磚牆內互相干擾,學童不見天日, 也無活動空間,令人垢病。 全校只有一至兩個特別室,多數運用地下作操場,缺乏籃球場,天台有加建作禮堂的,後來在校舍改善工程計劃下才有部份學校加建了特別室及升降機槽,略有改善,但也有至今因環境特殊而無法作任何改善或加建的。近日我有機會去部份火柴盒式小學觀課,缺乏升降機使用,上落樓梯,頗覺疲累,更為每天多次上落及巡堂的同工叫苦。經過一些統計,原來至今仍有多達28間學校運用舊式火柴盒式校舍。這陳年問題再被牽起,小學界人心大快,忍受了多年的問題,真的有希望逐步解決? 林旋風第二擊:林大輝斥教育局不肯檢討小學人事編制和薪酬架構堅離地 (4月14日YouTube 出現的標題) 2015年11月,四個小學教育團體聯合發表一個研究報告,略謂小學教育界可能有接班人斷層現象,事緣校長工作十分困難,而支援不足。加上副校長及資深主任不擬接棒,研究報告建議當局檢討薪酬架構,吸引準教師入職小學界,這報告亦遞上教育局局長,當局也曾接見了四個教育團體代表,其後宣布不擬作出任何檢討,小學同工對此極表失望。處境被忽視除打擊自尊自信外,亦在備受冷待下反思所謂「伙伴關係」的真確性。及後在4月11日一個立法會會議上,出席議員一致通過議案要求教育局檢討及改善小學人事編制及老師薪酬架構,這雖然是一個沒有約束力的議案,但立法會議員尤其是林大輝先生對此事的關注,令小學界同工受到極大鼓舞,心中歡呼「林大輝真伯樂也」。 示範何謂立竿見影 4月27日林大輝先生聯同多名議員,以及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等官員,參觀葵涌區三間火柴盒式低於標準的校舍(全港此類校舍仍有28間),了解學校的營運狀況及校園環境,並即席同意成立三方會談,讓官員、校方代表和議員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包括制定時間表和短、中及長期措施,執筆時得悉以上安排得以落實,三方會議將會在5月16日舉行。 林大輝先生是立法會議員,也是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經常在報章撰文討論教育問題,亦主動提出討論議題,以上兩項即火柴盒校舍及小學老師薪酬架構是最近的傑作,從報章報道圖片所見,4月27日出席實地考察火柴盒校舍的議員起碼有譚耀宗、梁國雄等,在林大輝領導下,建制與非建制議員聯同楊副局長一起言笑晏晏,頗令人覺得三方面都是關心莘莘學子,我期望以學生利益為優先的前提下,低於標準校舍的改善問題有一綫曙光。至於教師薪酬架構及編制的檢討,希望政府當局也可以開綠燈,因為牽涉的包括準教師入職的吸引力,及升職的激勵,,這對教育素質的改善,也是必需重視的環節。 結語:事件顯示民生優先仍是市民的期待,重中之重也,但願議員們在9月選舉後能颳起更多旋風,吹散民間的怨氣。 (封面圖片:亞新社)
對於普教中能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一向存疑。
學習成果不只是某學科的一兩個分數,學習體驗和過程得著也是學習成果。成績不單只看其絕對位置,更重視取得的進步。
在太虛大師那裏,人間佛教也就是「人間淨土」的意思,建設人間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間淨土,就是實現人間的佛教化,使人間社會變成佛教化的淨土佛國。
他也「放下了驕傲,學懂了感恩」,如果不是真正經歷一場大病,李開復也許不會有此「開悟」,懂得放慢腳步,健康為先。
只要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不改,只要擬卷和閱卷者仍有種種或明或暗的框框,教育改革要訓練莘莘學子的創意思考,實在障礙重重。
遠足時雖是以動腳為主,然而在同一時間他們也可以動用到身體的其他部份,例如可讓皮膚感受一下陽光,感覺太陽之下的溫度。
若只因相信「高學歷」、「過去工作經驗豐富」、「有有力人士推薦」或「合眼緣」便決定禮聘某人擔任校長,往往都會等到當該位新校長履新後才發現她/他的表現其實是與辦學團體對校長職位的期望有很大落差時,情況便難以收拾!
學校教導學生尊師重道,以老師作為學生的學習榜樣,設立「榜樣就在身邊」的活動,標榜老師的工作及其貢獻。這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既可嘉許盡心盡力教學的老師,亦可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更教導學生尊重師長,承傳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筆者有幸參與一所紐西蘭高中學校的學校發展工作,透過多次到校工作及探訪,看到了很多第三種想法的實踐,深感欣慰。
一時間沒有夢想彷彿罪大惡極,甚至有些創意補習班應運而生。但是有夢想就等於不用切實地學習和工作嗎?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丟下一切,就是我們對年青人的期望嗎?欠缺了夢想而有充實的人生,也非壞事!
香港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大學,北京也有很著名的世界學府,大家都是陶造良好公民和生命素質的地方!教育意念雖有點兒不同,但其實亦可以殊途同歸,互相觀摩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