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2017,愛您一切,學會感恩:教育從愛開始,並以愛相傳
作者:周慧儀2017-01-05
此人緣之結,要感恩,確實難,確實十分難,但非不可能!
香港,仍是我家!
作者:邱國光2017-01-04
今後教育,「本土全球」價值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青少年讀歷史的心
作者:彭智華2017-01-03
舉個例子,一個喜歡心理學的學生,會願意並積極主動地去發挖心理學的歷史,了解到心理學從前是屬於哲學的門下、知道心理學分為精神分析及行為主義等學派。透過了解心理學的歷史,可以使學生明白心理學的演變,從而令自己的思考層面更加廣闊。
卓越的領導和團隊
作者:陳家偉2017-01-02
連校長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塑造教師團隊的學習及正面文化」。當天吸引了約30名的校長出席,非常熱鬧。連校長以愛迪生「發明」電燈為引子,指出他不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而是他背後已有一支超過100人的團隊,他們都各有所長,最後才取得成功。
新聞回顧與學習的交匯
作者:黃冬柏2016-12-29
由政治爭拗延伸出來的新聞報道,往往經由老師安排或同學自發搜尋而跑入課堂,成為通識教育科的教材。不同立場的教師授課時是否真的做到不偏不倚呢?坊間一直都存有抨擊通識教育,尤其它主力依賴報章資料來施教;是否有所缺欠?
讓孩子愉快學習的芬蘭幼兒教育
作者:余錦明2016-12-28
或許芬蘭的教育跟我們的教育方式太不相同,但哈佛大學教授暨多元智能理論之父 Howard Gardner 仍鼓勵人們放下心中的堅持,向芬蘭學習一下。
夢想成真
作者:楊佩珊2016-12-27
師友與學員間在這3年透過緊密的溝通,當中可能經歷了冷待、磨合、快樂或失意的時候,大家由陌生到今天亦師亦友的關係,實在得來不易,冀盼這段友誼也同時成為他們人生日後的一個支持。
聖誕日思中國榮辱
作者:梁鳳兒2016-12-22
對香港來說,聖誕日是個重要日子: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軍佔領,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艱難日子。
教界選委之爭的反思
作者:曹啟樂2016-12-21
把不同傾向的教育團體代表全然摒除在選委之列,把這些團體推向工會的對立面上,長遠而言,有什麼後果,這也是值得深思的。
為己?為人?
作者:鄧兆鴻2016-12-20
儒家的三綱(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生追求的階梯,修身連結「窮則獨善其身」的內修與「達則兼濟天下」的外治。今天的學人,卻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新高中課程結構須改革
作者:黃家樑2016-12-19
時至今日,中學校園的正常生態已被文憑試所逐步摧毀。放學及假期補課,中六提早於暑假上課,已成常態。
香港,仍是我家嗎?
作者:邱國光2016-12-18
環顧世界,烽煙處處;所謂西方列強,面對的困難,並不比我們少。
「三」的思維
作者:彭智華2016-12-15
今時今日的社會已不能再是平面思維,要有立體的角度才能有更周全的考慮,而且透過正反合的思考過程,便能更人性化或更合理應付日常生常的每件事,全面考慮你、我、他的角度,只有我沒有你,或只有你我而沒有他,也不是均衡的現象!
感恩天地
作者:陳家偉2016-12-14
《感恩天地》是一個發放正能量的節目,很值得大家收看,至於老師們有空也不妨看看《校園面對面》,只要上 YouTube 搜尋便可。現今資訊大爆炸,滄海遺珠,彼彼皆是!
參加兒子的畢業禮 發現自己變了怪獸家長
作者:蔡世鴻2016-12-12
我們從事教育的,偶爾會說家長「太怪獸」,令子女過於依賴,但有時我們也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想,每個父母都有「怪獸家長」的一刻,只要他們能適時放手,讓子女感受失敗,間中怪獸一次又何妨呢?
ABC預言成真
作者:馮文正2016-12-11
從以上三位特首的產生過程,可以說:我們還是認定一位理想的特首是:他能獲得中央信任,懂得資本主義社會的財經運作,亦獲得官僚系統支持,三位一體最為理想。
知識領導的理念
作者:朱啟榮2016-12-08
筆者期望學界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長更了解知識領導的理念,運用校長本身的領導能力,按部就班地推行知識管理,學校的效能必然會有所提升,學校的整體表現亦必然會有所改善。
失敗的學校改革真的是一言難盡和問題罄竹難書嗎?
作者:鄒秉恩2016-12-07
大部分成員在計劃進行中已向小組統籌老師請辭,並且說明下年度不再參與!若硬要他們公事公辦的話,他們只會作循例公事,應酬算了!這真是學校改革者的原意和期望嗎?
假若我是梁游的老師
作者:梁振威2016-12-06
筆者心想,這兩位「小學雞」,系出名門,作為老師,若要就「高足」的行為寫「感言」,會寫些什麼?假若筆者是他們的老師,我的感言是「為人師是幸福與辛酸的交織」,這在名校當老師尤甚。
基礎教育的當前議題
作者:蔡國光2016-12-05
教育作為一種工作,教師對政策的參與不被啟動,教師對政策的參與不被普遍啟動,只視教育作為一種職業。
從美國大選、港獨再看本地教育
作者:張海暘2016-12-04
懂得政治的前輩說過:就是因為懂得,所以不管。能有這樣的修為是一種境界,不容易做到。身為父母、人師,獨善其身也就算了,孩子們說起問到又該如何處理呢?
香港STEM數理科技教育現況
作者:周慧儀2016-12-01
筆者認為 STEM 數理科技教育的進路是「從統整學習、體驗式學習、合作學習、創意解難到培育社會創新科技人才」。
嶺大同學,你真棒!
作者:邱國光2016-11-30
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前者是屬於知識範疇,後者則是氣質的培育。嶺大全校學生人數只得3000餘,與全港最多學生的香港理工大學比較,為其七分之一,究竟「小」是否等於「美」?
可否半途而廢?
作者:彭智華2016-11-29
學習路上,並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只有走到最一步才知道答案,那怕你曾經走過多少的「半途」,大家值得相信那是還未開通的路。
「有競爭才有進步」——Co-opetition
作者:陳家偉2016-11-28
有句話叫「有競爭才有進步」,老師可安排小組比賽,令同學都可以做到既合作又競爭,即所謂 Co-opetition,同時擁有 Cooperation 和 Competition 的好處。
批通識,以偏概全?
作者:黃冬柏2016-11-27
不過,課程文件既然給寫了下來,它本身是不會異化的;只有使用它的人才會異化,或者解讀它的人才會異化。如此一來要狠批的應該是某些人,而非這個學科。
大學留學監督服務
作者:余錦明2016-11-24
中國的顧問公司專為海外留學生提供大學留學監督服務,讓留學生能成功完成大學學業。
應由學校選擇怎樣處理評估的模式
作者:馮文正2016-11-23
為什麼不給學校去選擇學校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的評估模式呢?
學生自殺與教育制度無關?
作者:黃家樑2016-11-22
在新高中學制下,絕大部份學生都可升讀中六,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和家長入讀大學的期望。當局沒有相應增加大學入學比率,結果中學文憑試壓力比以往高考有增無減,形成高競爭和高壓力的教育生態,愉快學習已成遙不可及之事。
中史獨立成科必修又如何
作者:黃冬柏2016-11-21
學生們真的從此就認識國家歷史多了、喜愛中華文化多了、培養愛國的情懷會多了嗎?不是這麼簡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