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鎮上居民生活,現代化基本條件如空調、手機、汽車全不缺,蓋不蓋新幼兒園似乎不是能力問題,是觀念問題
就算家長願意24小時陪伴孩子玩耍,可是孩子之間才有的互動,是家長怎樣都不能給予的。
新政府願意多花公帑,投資教育是好事,不過教育局局長、副局長及常秘的領導及識見才是最重要的。
不少人認定入職助教,會是晉身教育事業的起步點。
教育為的是甚麼?要建造香港的教育夢想,最終應由誰人負責?
除非你是名校老師,不然要「得英才而教育之」,這必定一個難以「圓」的夢。
變革型領導人更有可能在艱難和變革時期出現,而交易型領導者較可能在太平盛世、有秩序的社會中出現。
本港在全球最不友善城市,在2015年排名亞洲第一,是否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閱讀使人跨越自身和環境的限制,走入一個更寬廣、 更豐盛的美妙天地:古今中外、宇宙未來。
回歸20年,教育現場,前10年風風火火的倡議改革,後10年抗爭衝突多,往後10年如何走?
香港,面對全球各地湧來的挑戰,在2016-2017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競爭力因創意欠奉而繼續下跌…
常有校長對我說:「現在家長的思想很複雜,又想沒家課,又想成績好,讀書又豈有不勞而獲?」
「玉不琢,不成器」,天才也是要培育的。
孩子不應整天都埋頭於電子產品上,雖然電子媒體可以增加知識,但我們也要同時增加眼神解讀的練習。
要快樂開心可以很簡單,吃些開心食物,到戶外走走,吸吸新鮮的空氣,曬曬太陽,不妨試試偷得浮生半日閒呢。
趁新政府尚未上馬之際,這裏試從普通業界角度聊聊應景的隨感。
在澳洲,職業技能和學術課程並不是像楚河漢界般劃分為二,轉讀不同類型的課程是大有可能的。
尋夢不是要當英雄,夢想不一定是要驚天動地的大作為,夢想就是人生的一些目標。
希望新增的資源和人手以恆常的方式發放,能夠多為學校提供編制內的教席,以穩定教師隊伍,改善教育質素。
其實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能夠有這麼多元的做法,而非一刀切,這就是香港教育可貴之處,學校可按自身的需要或優勢,選擇一套校本的推行模式,讓孩子得到最適切的學習,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專業。
展望未來五年,楊局要做的是配合新特首教育施政,落實那50億增加撥款,把資源運用得更好。
登珠峰是一個夢想,但這夢想帶來了甚麼價值,甚麼人生意義?對我們的社會有些甚麼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為香港帶來無數機遇,如彌補香港市場小、租金貴、人力成本高等問題。
責任感不孕的原因,除了家庭的因素外,也有社會的氣氛的影響。
教育局近年力推的生涯規劃主要是針對中學生,但我們早在小學六年級已開始。
根本不適宜把本土歷史抽離、甚至以刻意標榜成「港史」的說法。
筆者期待我們下任的教育局局長,是一個「務實」的局長,以「務實」的態度,帶領我們進行「務實」的教育。
我們想釋放我們的學生,想給他們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這十多年間,香港推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令校長面對的挑戰更為嚴峻。
她值得為我們的下一代作出這麼大的犧牲?而我們沒有其他人為此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