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計劃看起來令學校貴族化,給予學校高度自主,為學生提供彈性課程,但學校需自負盈虧,老師職位也不穩定,是學校領導的挑戰。
本港在宏觀的城巿設計及人口政策,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而在教育範疇,不論校舍設計、中小學老師的職級架構、人才互補,亦需要新思維去探討。
近月接二連三的虐兒案,反映香港缺乏「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現在務必重新檢討,做一個有愛心的父母。
人生在世,追求的究竟是to have,永無止境的擁有?還是to be?尋求一己的獨特?生命教育本無答案,能引起學生思考生命的議題,這就是答案了。
學生的橫向共通能力就愈來愈不足,出現個人心理及情緒問題,影響學生日常的社交及人際關係,導致今天社會面對各式各樣的青少年心理及行為問題,學校及社會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學生除了重點發展感興趣及在行的主要技能外,亦可以活用空餘時間發展餘暇技能,務求令學生將來能盡用所學,一展所長,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大學畢業生最初加入教育界,目的多為穩定高收入,但他們沒想到高收入的背後,除了教導學生外,更要管理學校,因此深感不滿。
香港的教育以傳授學課知識為主,老師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教學上。學校與機構合辦服務學習活動,是一個培育學生品格美德的機會。
英國諺語:“Another year older, another year wiser”,與中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如出一轍。這種敬老的雷同,究竟這是中西文化一種禮貌的看法,還是另有因由?
要思考正確其實先要盡量掌握正確和全面的資訊,而教授批判思考也必須結合課程內容,否則只有理論而無視事實和學理,實是不學無術,言不及義。
即使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也會有表現未如理想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父母須要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後果。
有些香港的學生成績名列前茅,公開試成績優異,但是不懂得與人相處,自私自利。個人的價值觀及行為操守是家庭、教師及社會的責任。
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很獨立,難以融入IB課程。有老師團隊設計繪本,幫助國際學校的學生學習中文。
絮絮不休,正因為教育下一代,是神聖和良心的工作。
考試是是學校教育不能避免的評估工具,同學要以平常心面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因一次考第二而哭,作為老師,對當下的教育只追求利益,而不重視品德,感到很傷心。
早前30多位師生參加了由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文化與國情専題研修課程。除了講座、體驗式的學習外,更與清華大學的學生交流,是寶貴的學習體驗。
失眠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兩大類,心理因素比外在因素較難解決,但卻是失眠的最核心原因。大家若能運用九大身體感覺分析失眠的的根源,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不論成年人或學生都是教育的持分者,對於教育現況、政策是有權發表意見和提出反對。不過,當要做決策時則應該交回專家和技術官僚去處理。
今年學校綠色學會的重頭戲是綠色美食日,希望吸引同學吃更多的蔬菜和養成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學校將舉辦綠色的烹飪比賽,打破一般人認為吃素很沉悶,味道不太好和不夠營養的想法。
這是教育界的一個奇觀:教育局把珍貴的社會資源,稀有的公共資產(新校舍),在三個月間,接連批予同一團體。
成功學校管理的關鍵在於人的質素的提昇,如何領導及發展人的積極性,如何建立遠象和發揮有效團隊方面,當中校長的領導固然重要,但每一個同工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教育政策既要考慮維持社會穩定,亦要承擔推動政治、社會與經濟的重任。
最令筆者深刻印象是北京學生的「活」,以往內地學生的表現總給予人一種死板的感覺,但在周會內他們熱衷發問及回答主持的問題,那份自信及自主是我意料不到的。
近日有一個說法,能夠問一個好問題,又能夠為這個問題找尋最佳答案,是本世紀最需要的一項能力。最近在教育界有兩個問題常被提及。
余氏寫下千多首詩歌,他把生命全情投入於詩藝之中: 詩歌創作是余氏的最愛,是他的終極關懷,更是他人生意義之所繫、 生命價值之體現。
同樣是英國殖民地的馬來西亞,東馬,更是教育界所忽略的,其實卻是遊學資源豐富,值得推薦的好地方。早於晉朝(414年)高僧法顯赴印度取經,曾到過此地。
學校在聘請老師時,往往都特別注意應徵者的教育背景,國內外具經驗的老師,此時往往容易突圍而出。
現代社會提倡對孩子要讚美和鼓勵,當然身教或循循善誘是最好的教導方法,但父母要配合現今社會的急速步伐,以實際的現金獎勵是最快和方便的鼓勵方式,但經常使用這種獎勵方式,可行嗎?
核心科目其中的中國語文科及通識教育科兩科的考試內容及方式令不少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難以有十足的把握。我估計如果學生有選擇,不少學生希望可以不用參加公開試而可以繼續升學就業,可是這在香港是不可能發生的。
全日制每天有8至9堂課,學生要聆聽、答問、討論、參與,都要求一定的精神和體力。回家還要做功課、温習和閱讀,十分疲累。有不少學校會安排一節課讓學生在校先做點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