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科考試不考政治題。筆者深感高興,此舉有助將通識教育還原為一個普通學科,而非把社會政治紛爭引入的平台。
數碼時代的家長和老師,不但要培養孩子的學習智商(IQ)和情商(EQ),還應與孩子一同提升自己的數碼智商(DQ)和素養。
沒有快樂的教師,焉能產出快樂的學生?香港教師快樂嗎?或曰香港教師「人工高、假期多、地位高」自然是快樂的。但這是真像還是錯覺?
環顧今日香港教育,一大堆宏大的教育理念和方針充斥學界,這些教育理論和項目當然有其重要性,但如果因此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品德價值教育。
內功是寫作的涵養,什麼構成寫作的涵養呢?只要具備寫作動機,即興趣,很多事情都能夠迎刃而解。
其實解決專業人手的人力問題,不一定從該專業去解決。香港醫療系統內人手緊張問題,若有其他的支援人員如物理治療師、營養師、中醫、脊醫,公共衛生學人員去幫忙,一定收極大效果。
筆者機構透過入股方式,參與第一所幼稚園的營運。接着以收購的方式,開設第二所幼稚園的計劃。筆者知道經營幼兒教育的路不容易走,但考慮到這門行業的意義及個人的興趣,仍希望能努力走下去。
讓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共融在一個有支援的學習環境下,的學生感覺到受社會接納,推動個人成長以及建構和諧社會。一起學習的原意是好的,可惜這個願景,卻是遙遙無期啊!
閱讀《莊子》的寓言故事,我們發現更多有關莊子的教育理念。觀乎今日香港的教育理念,走的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方向,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承傳。
世界在變,孩子要適應未來的社會,應要培養在不同領域中的關鍵技能,也要建構這個領域的知識。
不論是家中養的寵物或是動物園中的動物,都是家長可以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教材。
今天隨着教育政策及資源提供的變化,學校被引導走向全方位及多樣化的功能。
我覺得煮食是很有樂趣的,有不少人用烹飪來減壓,享受「煮」的過程,無論大人和小孩都可以嘗試。只要肯花多點心思,素食也可以非常美味。我知道世界各地都有吃素的趨勢,目的是為地球出一分力,減少碳排放。
教改倏超過10年,效果如何?家長放心嗎?學生能愉快學習嗎?教師以專業為榮嗎?僱主滿意畢業生表現嗎?這些問題社會上不同持份者似乎都說不!新世代的教改是否一無是處?當然不!
只要利用學校本身已有的教學資源,進一步改良及調整,便能在對老師最少的壓力下,製作獨有的校本STEM課程了。
只要TSA成績的應用度向不改,不管加入抽樣、三不、保證些什麼,甚至把評估名稱改掉,最後反對的人仍然會反對。因為那根本不是教育專業考量的問題。
台灣爽文國中的王政忠老師的教育路上曾迷失,但孩子的成長、改變和真誠,再加上地震的催化,讓王老師的教育初心重燃。今天,我們的初心還在嗎?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具有良好校風或文化的學校,教師發展成一種集體的能力感,以提升自身的能量從而達致自我完善。
大家只須單純地跟隨着文學大師的心靈思路往前行,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行,便一定會成功走進那個花團錦簇、清香四溢的文學花園,在那文學花園中漫步人生!
如果設定小部份內地生名額,即本地生入讀機會減少,可能會有家長反對,但學校因可自行取錄學生,故一定有個篩選,以至擇優的機制。
教師由自己開始培養師德內涵,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經常反省和改進自己教學和行為上的問題,確立前進的方向,堅持教育信念,才能在教育專業上持續發展和成長。
讀寫障礙在孩子的各個成長階段還是有跡可尋的。患有讀寫障礙的嬰兒,很可能身體動作協調出現明顯的障礙。患有讀寫障礙的中學生,在文字理解上往往需要很多時間處理。
政府提出「三業、三政」,改革青年策略。只是有感於「空有口號」,多叫幾次難有好成果。
對這個評估採取「低關注、零操練」的態度,學校相信只要把日常的教學工作做好,學生的TSA表現自然會過關。操練試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很多家長不信任香港教育,送子女留學。如把海外留學只是作為一種替代品,替代以為無可救藥的香港教育,這種思維不單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窒礙、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也會背負沉重的代價。
如果只以參加比賽或課後興趣班的形式推動STEM教育,就會跟課堂教學脫節,變成純粹的課後拔尖班,在忽略整體同學之餘,科技素養的培育也會有所不足。
在兒童並未走到青少年階段時,我們有否提供過健康的社群環璄,讓他們在這環境下,自由地學習結交朋友?
站在教育現場的前線人員,可有意識到我們在培養着未來香港的棟樑呢?配合政府規劃和政策,落實在課堂教學,是否本來就是我們責任之一?
過往資歷認可(RPL)機制讓背景各異的從業員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均可在資歷架構下獲得正式確認。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裏,自2018學年起,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將會恆常化,參與學校每年會獲發15萬元津貼。預計每年額外開支約1億7,000萬元。現在談談這交流計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