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電影《非同凡響》能喚起社會人士對特殊教育學生的需要與支持的同時,也能喚醒社會人士對學生、學校、老師、校長的需要與支持,讓教育回歸本質。
正面積極的學校領導減少負面文化的影響,可以大大減低負面文化對學校的破壞力,減低負面文化對團隊精神的削弱,逐步重建學校的意義和希望。
作為一個旅遊名地,泰國儘管毀譽參半;但不能否認的是,那邊的國際學校一點都不比香港的遜色。
教育界現時應該關注區塊鏈的發展,在中學及大學積極推動學生們努力學習區塊鏈,對日後的學業及事業都會有所裨益!
無論IB或AL,一般要求七年完成,而本港只用六年,因此精準選科至為重要。
今天,我很相信父母都是不會刻意製造失敗經驗給孩子的,但是我們會否不自覺地製造了失敗經驗給他們呢?
為了獲得真正的學習,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對問題有深度地關切,只有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應用情境中,知識才會變得有用。
只要話題是往海外留學,每次家長總會追着「何時走」的問題。這問題不易答,也沒固定答案,真的要依不同家庭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當中亦有一些誤解,但可談談幾點考慮的方向。
幾十年來,教育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校園以外向內望的期望卻改變不大。年近半百的市民腦海中的教育,多數會是等同於上課和考試;那是教育改革前的典型情景。
究竟大學收生應該重視成績,還是其他方面才能呢?香港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全人發展,還是成績掛帥呢?
「時間」其實是一個判定我們生活日常的定語,也可能是一篇經世文章的起始。
大約一年多前,筆者便開始着手在澳洲開展幼稚園業務,我們先跟相識的朋友合股,學習基本的幼稚園營運知識及實務,接着便開始全面接手現成的幼稚園。
有分析家預言,若普京想改變對手的身份,把心一橫,不再「保護」特朗普,把特朗普通俄的消息「間接」證實,這一下子的「熊抱特朗普」,便是其死亡之吻,信焉?
當下的「廢青」,是在面對生涯困境的問題時,他們無能為力,於是也就放棄,接受現狀的一群。當老師遇上「廢青學生」時,該以什麼態度對待他們呢?
在教導孩子安詳、恭敬時,父母親也應表現出安詳恭敬的一面,現代的資訊爆炸,孩子沒法從資訊中學習的就是個人應有的禮教、態度。
為了令自閉症文化和我們的文化能融洽相處,他們和我們都需要互相了解及適應雙方的文化差異。
學生需要明白,作出填海的決策是要顧及環保的思考。不幸的是目前的批評中有着更多涉及政治鬥爭、抹黑和基於假設的謾罵,因此學生需要學到分辨事實與臆測,亦要學習持平理性的思辨及盡量減低個人情緒的影響。
香港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首林鄭月娥也發表了新的《施政報告》,特首在教育方面也積極有為,撥了83億額外的資源給教育去進行各類的發展或改進。
負笈境外,茲事體大,對孩子的將來影響一生,不可不察。若從零開始,家長通常會問:到哪裏留學最好?
校本管理理應是由辦學團體或校董會領導層把權力下移,賦權校長好好管理學校,當中只需給他們清楚指示、信任與支持,他們便會把學校管理得妥當的了!事實是否如此,相信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迷思吧?
縱觀本年度《施政報告》教育部分,在此以16字作總結:「資源續增,支援加強,措施理順,穩中待變。」
今天我們面對電子煙的挑戰,最終是有限度規管或是全面禁止、經濟利益先行或是市民健康為首,這每一步及每一點都要思慮清楚。
學校文化惡化到負面的情況其速度可能會快或慢,但這些導致負面文化的行為最終會破壞學校的凝聚力,削弱團隊精神,侵蝕了學校的意義和希望。
學習時出現各式各樣的學習問題,正常不過,例如,學習態度不理想,欠認真;學習基礎知識不牢固,欠認知;學習方法不恰當,欠策略。
在直資或國際學校爭相開設國際文憑課程(IB)之際,AL價值何在?只報讀英國大學有利?與IB相比,有何利弊?
中國人有句老生常談,叫「知難而退」,這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具有異曲同工的功效。
自閉症兒童反常的社會行為,常為父母招來尷尬、為別人帶來滋擾和麻煩,而最終為這兩種壓力所苦的,是自閉症孩子的家長。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香港這個繁忙的大都市,家長往往親子時間有限,因此我們更加強調品德教育是可以透過日常及生活化的情境培育。
不少市民平日的表現就是缺少了感恩心。風災之下香港境內亦有地區停電停水,翌日恢復返工又出現交通癱瘓難題;然而除了不滿外,或都需要感恩,我們的災情可以在三數日後就得以紓緩。
生命影響生命,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到人與狗的互動,印證了人與動物是可以平等共融、互助互愛地相處,讓孩子學習尊重和珍惜生命,願意積極發揮生命的潛能,他們才會發現生命的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