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華洋雜處氛圍下的教育果實
作者:黃冬柏2019-07-08
可能是東西方對教育的觀念的不同,結果在架設課程、發展教育、甚在訂定教育目標也出現了很大的落差!兩種觀念聚在一起,就會有平衡的問題,沒有平衡點的體系終究會左搖右擺。
更多自主權,換來更大責任──記國際學校營運點滴
作者:陳偉倫2019-07-05
在日常工作中,國際學校的教師享有較本地學校較大的自主權,同時也負有更大的責任。
小陌逢春──悼念霍韜晦老師逝世一周年
作者:邱國光2019-07-04
霍師的課是一種一種啟示,用英語說是insight,insight可帶出疑問;疑問可促成頓悟。
孩子是可改變的,我們不會忘記
作者:鄒秉恩2019-07-03
今天年輕人的表現,是否與他們在成長期所經歷的遭遇,無不令他們感到社會欠缺公義,成年人長期忽視他們的訴求有關?
香港的城市遊擊戰──不對稱戰略的實驗場
作者:蔡國光2019-07-02
在香港引爆的城市遊擊戰,反中反政府力量運用的不對稱戰略,力量依持來自群眾的聲勢,戰鬥的信念是挑戰建制,打擊政府與國家的穩定。
跑出好心情
作者:陳家偉2019-06-28
我愛跑步,但不愛跑跑步機,只會在戶外跑,不願意自己像倉鼠般在運輸帶上跑,對我來說是挺傻,挺可悲的行為。我最愛在街上跑,因為很實在,有上坡,也有落斜。
港大辦閱讀推廣研討會:圖書館如何傳承文化?
作者:周慧儀2019-06-27
立德樹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而文化的傳承與開拓更是我們文化人的時代大使命。
如何建立正面積極的家校合作關係
作者:朱啟榮2019-06-26
家長和社區關係透過對學校的聯繫、尊重、信任、認同和重視,深深地融入學校的架構,類似在商業世界中塑造品牌的過程。在商業領域,建立品牌的過程不單是一個企業的內部發展,還需要建立與客戶或顧客的聯繫。
內地生應考DSE的新趨勢
作者:曹啟樂2019-06-25
對內地生而言,DSE吸引力頗大。相對於AL、AP、IB等國際課程與考試程度,DSE是唯一可用中文應考主要科及選修科的國際認受性強的考試,讓內地生免除用英語應考的阻礙。
六月天──慶祝端午節和父親節
作者:楊佩珊2019-06-24
對於莘莘學子而言,6月正是考試月。其實每年還有兩個節日會在6月發生,它們就是端午節和父親節。
遊學交流的必然趨勢
作者:彭智華2019-06-21
有部分家長感到學生所需要的遊學經驗,為自己帶來了不少的經濟壓力,但請家長盡量為子女尋找資源,使子女的學習經驗不會與同輩太脫節。
誰要為校長的管治素質負責?
作者:馮文正2019-06-20
校長管治校政的素質,應該由誰負責?我個人覺得不能一句到尾。
引領社運進入校園的矛盾
作者:黃冬柏2019-06-19
中學生大多數是未成年人或沒有實際社會經驗的年輕成年人,他們心理亦處於過渡階段;通過課堂上的導論式學習是可以的,但把他們推往前線去實踐社運?筆者是很有保留的。
成功乃成功之母
作者:黃智華2019-06-18
能堅持的人與不能堅持的人差異何在?差異就在於過去的「成功經驗」。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自我肯定可使人產生持續努力的動力,而一旦全情投入,努力本身就會變得有趣。
遊歷考察與全人教育
作者:邱國光2019-06-17
遊歷考察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4E的原素令整個遊歷考察活動變得更有教育意義。學生的成長往往見之於觀念的轉移,及價值態度的轉變,4E正好能針對學生的態度及價值。
為什麼通識科要全面檢討?
作者:黃家樑2019-06-14
通識教育科有其一定地位,無論從課程架構、教學理念、學習成果等角度看,都應該是新高中學制中重要一環。然而,它要作出大幅度改革,又是合情合理。
有關電子學習的幾點思考
作者:陳章華2019-06-13
怎樣才算是一節成功的電子學習課?很簡單,就是促進師生學習達到教學目的,可能是快了,有效了,或更容易明白某個概念,能夠有效有達到學習目標是必要的條件。
成為孩子的把關人
作者:翁美茵2019-06-12
今天,父母的角色又是什麼?對於仍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説,父母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日本幼兒教育園所開展英語教育
作者:余錦明2019-06-11
這次日本之行真的令筆者有點驚喜,筆者也感覺到日本社會人士對國際化及英語學習的意識漸漸提高了。
你今年整左STEM room未?
作者:林偉強2019-06-10
我因之前工作關係,與不少小學老師有聯繫,得知很多學校欲趁此機會建立一所具特色的STEM room。但當接觸學校愈多,愈會發覺計劃內的設備均大同小異。
溫柔的力量: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作者:倫雅文2019-06-06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親子‧電影‧教育
作者:梁振威2019-06-05
電影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環遊寰宇,拓展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帶動了學習的熱情。電影更是「親子」的導體,教育的孩子的素材。
一段歷史──寫在六四30周年
作者:鄧兆鴻2019-06-04
6月3日軍方向天安門推進,在直升機支援下,學生開始撤離廣場,到6月4日早上6時,天安門已完全掌握在解放軍手中,51天的學生運動結束。
請讓學生當暑期工!
作者:彭智華2019-06-03
在二十一世紀有不少管理員工的階層發現青年人入職時,無可否認他們學歷是高了很多,但工作技能及心態是遠不及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為什麼呢?
從《逃犯條例》看香港的品格教育與公民教育
作者:鄧兆鴻2019-05-31
香港政壇各派人士對有關條例的修訂便各有申述,且不論誰是誰非(本來政治就沒有是與非,只是各有目的、各有所求),但從中可看到各人的價值觀及他/她的品格。
高中通識科應轉為中學文憑試選修科目
作者:馮文正2019-05-30
一個制度實行了一些時候,應該重新檢視效能,聽聞課程檢視現正進行,而大學收生亦起了一定變化,我懇切呼籲大家認真思考把通識科轉為選修而非核心必修。
4E與遊歷考察
作者:邱國光2019-05-29
本欄多次強調 language is power,遊歷學習是一個好機會讓同學接觸不同外語。當然,接觸與熟習還是有一段距離,但有興趣是第一步,時機一到,同學自會主動學習。
校園內怎樣認識近代中國
作者:黃冬柏2019-05-28
從1949年到1997年再過渡到今天,曾在香港和鄰近地方發生的事情,都是近代中國的歷史。我們的校園內,可有空間協助這些年輕人、未來社會成員建立認識自己國家的能力呢?
當校長的基本條件,要有堅定而良好的教育信念
作者:蔡國光2019-05-27
30年過去,時光不會倒流,校長早已難再位居神壇,高人一等。
學習的只是學生,止於課室嗎?
作者:楊佩珊2019-05-24
改變不單只在於學生,更要着眼在老師。老師若只守在課室及書本內,視覺變得狹隘,知識的內容和教學的技巧都追不上也配合不到走在資訊高度公路上的學生。學習的不止學生,也不止於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