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移民澳洲,感覺無法伸展這一番抱負,每每想到這樣的艱難處境,情緒都不免有點低落,但面對現實的重壓,我並沒有沉浸在挫敗中無法自拔,當時的我一直在思索可行的出路,汲取經驗教訓。
每年的開學日,有些學生上學時會一臉倦容,有些會哭着上學,有些會慢條斯理,舉步為艱。家長不用緊張,這是人之常情,想想我們兒時也是這樣。那麼如何是好?
若語文科仍然是「考試主導」,那中小學的語文教學,特別是寫作教學,又會朝哪方向發展?
在眾學者眼裏,品格素養已成為今天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課題,而其特質卻沒有一套特定的標準和定律的。
有些家人因為政治分歧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因此使我回想起《獅子山下》的另一些歌詞,如「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處海角天邊,擕手踏平崎嶇」,是否適合香港現時的境況?
究竟香港2019年的開學會締造出什麼歷史?筆者無謂加以揣測。不過這個由「反修例」帶來的大風波,必定成為香港歷史上的一個耀眼印記!
筆者在9月中會有一個給家長的專題講座,到9月底又會和幼兒從業員協會的周慧珍主席一起主持一個幼小銜接的講座,給幼教工作者一些建議。
「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吾人習歷史,不能照單全收,需要的是沉思。
5000年文化的中國,素以文明為先,尊師重道。當教育從專業轉為服務業時,教育已失去了他神聖的任務。
面對當前社會狀況,學生受到煽惑鼓動,參與罷課,不是一所學校的遭遇。又有所謂三罷,連同罷工、罷巿,這是癱瘓整個教育體系,以至整個社會的策動。
今次重臨河南,終能得償所願到訪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到訪前更有幸能跟文字大師上了一節課,使我在參觀文字博物館時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雖然擁抱「矛盾」的想法聽來好像很奇怪,但可能是找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的出路。在學校裏,複雜的問題可能需要校長以平衡及雙焦點的角度方能成功解決:既有科技又有文化、既有管理又有領導、既有轉變又有穩定性。
廣泛閱讀,同時包括了通識閱讀。在此資訊爆炸、知識浩瀚的世代,我們仍要再追問:究竟怎樣才能獲取有效的資訊和所需的知識?
了解、認同母校傳統、文化、價值,當起老師,自能發揮傳承作用,亦可予一個模範角色。祝願這校友在工作崗位上繼續成長。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過人之處:韓國的學生尊重師長,而且非常刻苦;香港坐擁世界一流的資源,學生隨手拈來都是寶藏。如果真的要比,越南無論在資源以及學術發展方面,都暫時無法跟以上兩地相提並論。
中原文化,春秋戰國間百家爭鳴,在旅遊時耳濡目染,時空交錯,深有感受,若政策不變,中國文化復興,指日可待。
偉大無私的付出讓一個殘缺的生命煥發出奪目的光芒,詮譯了生命的意義,也展現了生命最大的韌性。
校本評核(SBA)、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其他學習經歷(OLE)、四個核心科目等項目個別來看,都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良好構思,但是所有項目同時並進,必須同學在短短兩年多內完成,就只會弄巧成拙。
在各行各業中,如何和不同的客戶銷售,或是說服,或是建立信任關係,都有賴優良的口語能力。
理財其實是一個生存的技能,能量入為出,能積少成多,能自制珍惜都是一個人從少要讓成的習慣。
筆者在香港從事教育近20年,5年前到澳洲從事幼教人員培訓,2年多前在澳洲經營幼稚園,亦有聘請數名香港人,為澳洲的幼教團隊加添了一點多元文化色彩及加強了機構的辦事效率。
今年書展中的中小學STEM科創展覽真的令我另眼相看,不論是小學組、初中組及高中組也非常吸引。
以科幻畫來作為STEAM的「A」,簡單又對焦;因為它需要學生討論、探究和互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大大提升課堂的學習元素。
筆者將暫別灼見名家,集中精力做好新工作,亦欲騰出時間去多了解學生,支持他們追尋夢想、實踐夢想,做學生的Mr. Dream Giver。
暑假來了,爸媽們在親子外遊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帶孩子逛當地的書店和文化地標,親自給孩子上一節你們家獨有的、既知性又溫馨的親子閱讀課。
古人常說:「師愛為魂,德高為師,學高為範。」作為人師,鄧老師應無憾無愧了。
香港的中、小學生在王安石專題研習上卻展現了極高的水平,令作為評判之一的筆者深深體會到學生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投入。
大家必須提高心理素質,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懂駕馭互聯網,成為網絡世界的主人,便能從中得益,而不是成為網絡世界的奴隸。
可能是東西方對教育的觀念的不同,結果在架設課程、發展教育、甚在訂定教育目標也出現了很大的落差!兩種觀念聚在一起,就會有平衡的問題,沒有平衡點的體系終究會左搖右擺。
在日常工作中,國際學校的教師享有較本地學校較大的自主權,同時也負有更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