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偶遇恭城瑤鄉民地,親近西南小鎮小村風光,步道三條民情生活的小橋。流水脈脈,匯流珠江,訴說着社會的演進。
筆者常與學生說笑能養成首三個習慣的同學,大多是老師與家長心目中的好學生。首三個習慣分別為習慣性一︰主動積極;習慣二︰以終為始;習慣三︰要事第一。
如校長與員工之間能以開放及信任態度進行真誠的對話,成效甚豐。若校長和職員之間平等而沒有隔膜,雙方的專業對話可以有效而直接地收集和交流信息,增強凝聚力。
請問各位香港政府高官、教育局局長、各大學和中小學校長們,您們在價值教育這片教育板塊上,曾花上多少經費與心血去作深入研究與探討呢?
我們這次桂林之行,往來均用高鐵,不見海關檢查手機,暢通無阻,方便快捷。希望在事件稍為平息後,師生有心情參與考察、研學活動,在內地欣賞不同山水美景,了解各地風土民情,追溯民族歷史。
隔天早上,我備了一盞茶,打開一本繪本──《安的種子》,作為我們的解藥。
由於手機有太多便利之處,也是現代科技的大趨勢,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似乎也沒有可能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機,因此現在建議家長轉變心態,嘗試集中教育孩子如何適當地將使用手機融入生活之中。
1988年,香港政府第一個為小學教師正式設立、度身定做的小學教育學位課程開課,從此,本港小學教師便進入全面學位化的通道。
當年的獅子山下已是過時的神話,再也代表不了香港,至少新一代港人無法代入那個想像。何處再尋找到足以振奮市民、具有共識的香港精神?
孩子需要學會輸,必須認識到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並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Well begun is half done!「準備充足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英諺人人唸得琅琅上口,但能做到的又有幾人?不幸的我接觸希望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大多屬「蒙查查」一族。
如果因政治理由,否定各種關注通識科改革的討論,甚至將通識的推行現況「完美化」,恐怕並非通識科之福。
孩子不知道停課實際有什麼影響,只知道多了幾天假期,延遲了測驗考試都感到歡天喜地。可是外面是漫天烽火,停課不是好玩的事情,學習遭不正常的中斷,而且不知道何時真的可以繼續。
做人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價值,這價值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上。生活愉悅,其中一個大道理就是能夠懂得人情世故,懂得與人相處。
要在澳洲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有關人士亦可進行相關職系的技能評估,如要申請成為合格幼兒教師,AITSL目前只接受IELTS 7.5分成績或留學英語國家達到四年或以上的申請人。
那麼小學要學什麼的AI Thinking?我覺得要和常識科結合。我認為配合常識科的專題研習,可教授兩個AI Thinking 的主要概念,那就是「數據處理」和「機器學習」。
過去五個月的社會動盪中,學生的行為,完全反映出五育的失敗。當中「美育」的失敗,原因甚多,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老師對「美育」的理解不足。
參與暴力的人士,不知有多少是大學生,為何今天香港有些大學生會成為暴力的追隨者,為何他們不循合法的途徑去宣洩他們的不滿?
家長或同學們不要硬將別人的一套學習策略卻加於自己身上,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類型的同學,會有各自的有效學習策略。
香港人一直十分重視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思考如何管制媒體應不是好的選項;反之,如何令受眾有能力處理接受到的海量訊息才是出路。
陳易希是一位香港人大都耳熟能詳的年青科創界才俊,未到30歲已創辦了一間以編寫應用程式的IT公司並出任CEO,開展了他的事業。他可說是一個香港資優教育的經典傳奇。
IB適合我孩子嗎?答案視乎家長採取那種教育信念:先天決定論還是後天培育論。若是相信「因緣天註定」,IB可能只適合上帝的選民。
學校老師大多不願或不敢公然和學生正面衝突,盡量展示關愛、包容,務求希望社會盡快平息事件,回復正常面貌。今天學校管理所遇到的張力和壓力之大,前所未見!
香港自六七暴動以來,內部未有大規模而長期的動亂,加上回歸之後,實施一國兩制的特殊政策。特區領導層,以至警方,在面對當前動亂,左支右絀,處處被動。
一個人健康的心理狀態,就應該能從逃避性或自騙性的自衛機能,轉移至攻擊性或替代性,最終能夠使用建設性的類別,讓自己蛻變成長,大家嘗試反思及觀察別人正在使用什麼的自衛機能,就可以更與對人建立真正的溝通。
校園工作充滿挑戰,主因為工作性質複雜,且須面對不同持分者之間的矛盾,也會碰上不少棘手問題,會讓校長工作陷入困境。
對時常發怒的學生而言,老師可試着他們說「好唔開心」以代替「好嬲」,尋找憤怒下究竟是不安、心痛、無助、還是感到不公義?
當前社會時局紛亂,本港學生往內地交流活動大幅減少,那麼學校考慮舉辦遊學團,除日本、韓國、新加坡、澳紐等地外,也可選擇海參崴。
這個年代,不管幹什麼都無法和政治一刀兩斷,但作為老師,我堅信一個原則:教育必須獨立於政治之外,它至少不能淪為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時時展現愛心與關懷,能提升所處的社群有更佳的對話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