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面對逆境的十個步驟
作者:彭智華2020-06-03
人生的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究竟我們遇到這些逆境時,自己需要怎樣面對呢?
如何面對破碎的這個學年?
作者:黃冬柏2020-06-02
踏入6月原是傳統學年埋尾殺青之時,如今變成抗疫停課與復元的交接期。加上去歲年中因修例引起的風波,以及延續至學年初的社會運動,竄入各大、中學校園的滋擾;註定今年是個破碎學年。
為往聖繼絕學
作者:陳家偉2020-06-01
張載是一位樸素實在的人,他的思想極具內在張力,能結構出一套嚴謹清晰的哲學體系。
自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爭議
作者:邱國光2020-05-29
自家教育在港不流行原因錯綜複雜,其中一個持異議的意見是自家教育的素質相對較低。事實是否如此?
教育的本義
作者:鄒秉恩2020-05-28
筆者的教育信念是:教育是關乎個人生命的陶造,是人才的培育。教育可改變一個人的良知,也可扭轉一個國家的命運。
徐霞客的奇人奇書 行山也可名垂歷史
作者:蔡國光2020-05-27
徐霞客憑藉個人內心的熱誠,志切於遊歷的動力,終其一生,奉獻於漢地山川河岳、洞窟奇岩,兼且遺下數十萬字翔實的勘察紀錄,功垂史冊。
起來!重新出發!
作者:楊佩珊2020-05-26
5月27日一個充滿着期待的日子即將來臨,同學們都懷着興奮的感情重返闊別多時的校園。在開學前的一天,讓我們以三個「起來」一同攜手重新出發,開展新的一頁。
實踐主義知識論
作者:朱啟榮2020-05-25
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觀點除了挑戰人們知道與做事二分法,還挑戰客觀主義觀點固有的心身二分法。
賞識孩子的重要
作者:翁美茵2020-05-22
透過賞識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興趣,若在面對實踐的過程中遇上了困難,也可以多一點動力讓他學習迎難而上。
從越南的冒升探視抗疫過後的新局面
作者:張海暘2020-05-21
疫情過後,越南是否會被國際社會更為認識?而這種認識,又會為國內的民生政制,甚至亞洲的整個政經版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機遇?
鍛鍊自理的黃金機會
作者:彭智華2020-05-20
針對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子女有非常充足的時間及機會,是鍛鍊自理能力的最佳時刻,不容錯過,家長可以讓子女擔起自己的自理任務或一些家務。
幼稚園能走出寒冬?
作者:曹啟樂2020-05-19
在這個非常時期,幼稚園業界深切期望政府伸手相助,讓幼稚園捱過寒冬。
停課主導持份者大變身
作者:黃冬柏2020-05-18
對於教者而言,一旦學生養成透過網絡學習的習慣後,網絡遙距教學確是開拓了課前或課後的學習空間。相信復課後仍然會善用這個新模式教學的老師比例將大增。
從停課到復課
作者:黃智華2020-05-15
隨着疫情紓緩及受控,漫長的停課日子快將結束,莘莘學子是時候收拾心情,為重返校園作準備。對學童來說,復課可能是一個新挑戰。
從鴉片戰爭說魏源
作者:邱國光2020-05-14
鴉片戰爭是一場赤裸裸的侵華戰爭,戰爭暴露了清廷的懦弱、也反映了國人的愚昧。先簡略看看魏源的名著《海國圖志》。
疫情過後教育發展的轉變
作者:黃家樑2020-05-13
經歷這次香港教育史上少有的大事,究竟香港教育會有哪些轉變?這次疫情給教育界帶來什麼反思?
誰沒有錯?
作者:陳章華2020-05-12
還記得自己初入教育這一行的時候,錯得很多很厲害,無論是教學技巧、課管技巧、應對家長、待人接物、學科知識……曾經試過讀錯了一個字的音,寫錯了一個字的筆劃,大大小小的錯失,有沒有人完全不出錯的呢?
自省時刻
作者:馮文正2020-05-11
這幾個月在身邊發生了很多事,相信大家都同意,此時此刻,是重要的反思時刻。我驀然發覺人類的發展進入了第四階段,就是同時要「與天爭、與獸爭、與人爭」。
疫情下的澳洲幼稚園營運個案實錄
作者:余錦明2020-05-08
筆者在確診數字最高的新南威爾斯及維多利亞洲營運幼稚園,數月以來的經歷讓筆者感觸良多,希望以本文作簡短分享。
老師辛苦了
作者:林偉強2020-05-07
其實經此一役,我認為大家應反思一下,學校的資訊科技課程、軟硬件的支援及配套是否能應付下一次突如其來的考驗呢?
禮儀教育——品格教育的起步點
作者:梁振威2020-05-06
揣摩孔子所說的「德、禮」和「恥、格」的關係,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成為有品格、有正向生命觀的人,禮儀教育是起步點。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作者:鄧兆鴻2020-05-05
教育是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教育下一代,是教者給下一代學者一個可以仿效的榜樣。今天的香港教育,教者卻在提供一個什麼榜樣呢?
善用報紙的十大用途
作者:彭智華2020-05-04
家長應該在子女年紀愈小的時候,愈能培養他們有興趣閱讀報紙。現在有十大的報紙用途,可供參考,希望大家善用。
疫症能喚起科學教育嗎
作者:黃冬柏2020-04-29
過去本地社會傾斜着重商業經濟和金融領域,因而促使升學失衡的出現,間接地令青少年規劃選科時忽略了數理科。今次疫情令社會有所轉向,學校教師亦可抓緊這個機會,重新燃點學生對數理科技學習的動機和堅持。
我與佛教的小因緣
作者:陳家偉2020-04-28
在香港,有許多佛教團體,如香港佛教聯會不斷努力,推廣佛教。另外,著名國學大師霍韜晦教授也是位精通儒佛的大師。
Extra-schooling不是紙上談兵
作者:邱國光2020-04-27
若按資助性質衡量,香港絕大部分中小學也可算是公營學校,即直接受教育局的監管;所以「校外教育」若要成功推行,首要工作是政府要釐定明確的政策。
社會需求改變與領導策略的重整
作者:鄒秉恩2020-04-24
明天的價值取向需求,也影響着今天在決定學校政策上的定位問題,在訂定規則之餘,我們需有靈活與開放的態度處理教與學問題,矛盾與衝突需處理得宜,才可幫助學校穩定發展。
瘟疫恆久在,歷史印記多
作者:蔡國光2020-04-23
瘟疫蔓延,危及性命,也直接影響戰局、政局、地區與社會。至於曾經的瘟疫,在香港的印記,可以見諸宗教寺廟,以及節日民俗。
在疫境下富起來
作者:楊佩珊2020-04-22
行動上富起來的人,他們會利用這段時整理自己所學,透過在家沒有課堂的時間,利用網上的資源作更深入的探知,利用因為疫情而免費開放的學習資源,探究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的生涯規劃。
客觀主義知識論
作者:朱啟榮2020-04-21
「客觀主義」觀點認為,知識是一項可分拆及組合的實體,可以被編碼,也可以被不同人擁有,並在不同環境中使用。今期「教評心事」中,筆者將深入討論「客觀主義」(Objectivist)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