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可以在特殊又漫長的假期,大家在家中與子女一同進行的益智活動,還具有多元化的學習元素,就是進行年度盤點家中物品。
書籍有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更能提升兒童的好奇心。閱讀能夠吸引孩子的理智和心靈,激發他們對世界、對自己的深思,促進對知識的探索。
宏觀上本港教育系統的優越性,足以與世界一流國家/地區比拼,亦是過去本港教育成績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些原因,至於缺失,即要注視補救的地方,有下列兩點。
在數碼化時代的今天,或許大學的同學已經忘記了「止於至善」是針對「明明德」而言,是要求同學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今年中小幼學生實際有得上課的日數,與往常年返學約190日比較當然少很多,網民隱喻今年學生將會學不到什麼吧。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卻正好相反。
我想到,老師應該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尊重歷史,珍惜前人的建設成果,因為香港社會的一切就是前人一點一滴的努力積累而成的,不要輕易去破壞。
Hiebert, Gallimore, & Stigler認為教師應用「實踐者知識」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如果教師希望提升這類「實踐者知識」成為「專業知識」時,有以下四方面須要考慮。
2020年已經悄悄來到了盡頭。面對這充滿苦難的一年,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很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探討一下如何「去舊迎新」。
古人與今人讀書,主要目的相約,就是日後的出路。今時是職業多元化,古代最受嚮往的,主要就是任官,所謂「學而優則仕」。漢代入仕途徑,除了任為博士,或博士弟子能通經而任為郎官。
疫情嚴峻,社交距離、限聚令陸續出現;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實體交往關卡重重,境外交流已變成不可能。窮則變、變則通,境外不可以,境內又如何?
大家可能在抗疫有不少的矛盾心情,進退維谷,或許有一生命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
疫情肆虐下,很多比賽活動都要推遲,甚或停辦,全港性的書法比賽每年都有很多,去年因動亂而耽擱,今年因病毒而延誤,希望來年一切順利。
疫情是網絡課堂成為學生上課的主流方式。其實現實課堂與網絡課堂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但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要令孩子能夠在如此疫情保持強健的身體與學習的心。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若不勇於冒險創新,學校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雖然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被取消後,學生缺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教育局應恢復中國文化科,以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感。
特首本年的《施政報告》在押後宣讀個多月後,終於出爐了。我們今天利用一些篇幅,講述一些對青少年發展及教育方面的看法。
建立知識型社會和相關的教育發展,與社會本身是分不開的;所以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往往亦影響了教育的發展。這是最近幾年很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前陣子有一位教育心理學家送了一本有關教養的書給我,我覺得十分實用,這本書是美國正向教養協會的創辦人尼爾森博士所寫的《正向教養》,如何教出自律、負責、合作的孩子,並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悉尼和墨爾本,不少市民開始厭倦飽和的交通情況、競爭激烈的社會氣氛及擾人的噪音,最終考慮移居到其他較清靜的城市。
短短兩年,整個社會變化之大,前後對比,不禁潸然下淚……但傷心有用嗎?
在機不離手之先,我們應該積極建立兒童時期孩子的成功感。成功感很可能是學業、活動、與人相處的社交關係,甚至是與父母的溝通。
韓愈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者,職責是傳播人生道理、講授專業知識、解答學生疑惑。
教師應該怎樣平衡班房裏的「管理」和「教學」呢?本文將探討管教不同學生的大原則和小技巧,以及管與教之間的微妙關係。
其實上課時間過長,反而消磨學習動力,扼殺了孩子探索個人興趣,以及培養多元能力的機會。適度的休息,才能強化記憶力。
譚鐵牛提出未來教育在人工智能下,會變成教學個人化。我帶着滿腦子的新奇想法回家,坐在沙發上,不知不覺便睡着了。夢中,我去到未來的學校,我想應該是20年後……
過往的10月和11月,是學校舉行陸運會的月份。今年因疫情為由而取消。對於學校今年沒有陸運會,同學並沒有什麼反應,這引起筆者對陸運會的一些深思。
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的創新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尤其是承傳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展望未來,科學科技的創新是不會停下來;相信科技創新帶來的進一步發展,將仍然是以改善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為主。
無論從歷史文獻,以至考古發現看,香港在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活,而且一直受到內地文化的影響,自秦漢以至唐宋明清,香港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戰略據點,不是「一個小漁村」的稱謂可以概括全貌的!
教師作為實踐者通常對整合各類型知識並建立彼此的聯繫感興趣。可是,不少研究者認為實踐者知識在轉化成專業知識有其困難,是文筆者為大家講解如何構建教學理論。
反思,是內心對外境挑戰的一種回應,這些回應若是積極的、正面的才可說是反思;若是消極的、負面的,非但不可獲得反思的效果,且會對挑戰的外境有一個不正確,以至錯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