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從知識管理角度探討學科教學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3-23
本文綜合幾位華人學者的研究心得,重新反思Shulman(1986;1987)所提出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中文翻譯名稱,並從知識管理角度探索學科教學知識。
學童自殺,不是社會的錯!
作者:邱國光2021-03-22
要幫助學童成長,認清生命的本質、人生的意義、用行動履踐正向的生命,蓄積源自內心的喜悅,聚沙成塔,自能長養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逆境只是人生的一個正常經歷,生命的秘密就在於此。
園藝不是治療,栽植自然人生
作者:蔡國光2021-03-19
升讀大學的年輕人,選讀環境科學、環境研究的不在少數。反映人群中性向喜歡了解並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注重生態保育的大有人在,其實背後的好處還有很多呢!
非暴力溝通
作者:彭智華2021-03-18
在華人社會中,人們通常比較內斂,對於描述個人感受、表達內在需要、提出請求都不太在行,而這些正正就是非暴力溝通模式中所提出的各步驟,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人際關係?
3月隨想曲
作者:周慧儀2021-03-17
陽春3月,我們關心的除了可以是自身的吃喝玩樂和學習等經驗外,其實,原來還可以關心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世界各地的各事各物,以及我們非常珍愛的下一代與未來。
接種疫苗的考慮
作者:鄧兆鴻2021-03-16
政府把教師列入疫苗優先接種計劃中,但也因疫苗的副作用問題而使很多市民卻步,教師們自然也有他們的憂慮。
科技生活
作者:陳章華2021-03-15
回想智能手機面世也不是很久的事。未來,其實也只會是幾年以後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又要怎樣裝備呢?
魚兒長大了──三個資優學童如何應用後設認知的成長故事
作者:鄒秉恩2021-03-12
有關資優培育計劃成功幫助學員從小便掌握到自己的認知歷程的需要,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結果和回饋而重新組織、監控並修改這些認知歷程的控制能力,無往而不利。
拾級而上,培養「書系小孩」
作者:倫雅文2021-03-11
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按部就班。孩子的閱讀歷程,多以圖畫故事為起點,隨着識字量和語文能力的提升,逐步嘗試閱讀文字書。
「新常態」教學
作者:林偉強2021-03-10
隨着時代的轉變,教師既要學習在新常態下進行教學,為什麼評核的方式卻不會以新常態的角度和要求去檢視呢?
從網課學到的學習策略
作者:黃冬柏2021-03-09
網課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要求與傳統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近一年的網課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已培養出新技能或學習策略的改變。展望恢復面授課時,老師仍會採用類似網課教學的方式,發展成虛實互補的教學模式。
繪本的魅力
作者:陳家偉2021-03-08
出色的繪本對孩子有極大的益處,對內可以令自己的情感更敏銳豐富;對外可以感化身邊的人和事,增加同理心。但您知道如何看?如何說嗎?
分享澳洲義務工作體會
作者:余錦明2021-03-05
作為一位澳洲的新移民,筆者有幸能夠參與一項極具意義及富學習機會的義務工作計劃,為自我發展及回饋社會的一次良機。
重思香港專上教育的發展
作者:邱國光2021-03-04
40年內香港大學生數目增加了六倍,增幅不可謂不驚人!我們的社會能承受這麼多的大學生嗎?社會愈趨動盪、年輕人愈趨激進,專上教育欠缺清晰發展方向也可能是一個主因。
七習慣實踐篇(二)──要事第一
作者:楊佩珊2021-03-03
讓自己走出舒適區,改變自己的時間運用習慣,抱着習慣一主動積極的精神,忠於自己第二習慣中的使命宣言,以終為始,拿出勇氣走進勇氣區,讓你的潛能展現。
通識科考評方式何去何從?
作者:黃家樑2021-03-02
早前,教育局推出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諮詢文件,當中涉及極具爭議性的通識科改革。黃家樑校長就此次課程改革深入分析,以探討上述改革是否切中時弊和行之有效。
稱謂何價
作者:彭智華2021-03-01
家長需要了解到子女學習稱謂的意義,也需要分析日常稱謂對孩子的影響,亦要思考在家庭中培養他們的文化是傾向西方還是東方,因而決定採取什麼稱謂。
從小販中心看文化傳承
作者:黃智華2021-02-26
隨着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多變,我們需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載體來傳承及豐富傳統及文化。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小學教育的三大熱項
作者:馮文正2021-02-25
近年不少教師及家長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就是態度重於學科成績,和諧勝於競爭,這是合適的。
DSE中文卷二「坐4望5」的鑰匙
作者:梁振威2021-02-24
筆者相信考題的設計和評核有一定的關係,當中必有「穴位」。
網課觀察的反思
作者:黃冬柏2021-02-23
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宜從幾個月來的網課生涯中,沉澱出網教的優缺點,加以應用。某些網課缺點反而可彌補傳統教學難以適切實行的環節,加以實踐應用於面授課堂上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作者:曹啟樂2021-02-22
教師中心成立於1989年,剛在去年慶祝成立30周年。之後教育局宣佈將於今年9月停辦教師中心。作者建議,教育局可以舉辦一次集思會,邀請長期擔任教師中心義務工作的校長及老師們一起參與。
教師需具備的教學內容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2-19
教學內容知識和學科知識關係密切,兩者之間有很高的相關度。學科知識為教師教學內容知識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海外留學:五眼聯盟以外的選擇
作者:邱國光2021-02-18
五眼聯盟國向來是港人及內地父母為孩子選擇留學的主要目的地,但隨着中美關係緊張、一些國家歧視華人以亞裔人的事例不斷增加,父母對送子女到這些國家學習自有戒心。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好選擇?
國民教育,重新出發
作者:蔡國光2021-02-17
回歸20多年,政治衝突、社會矛盾越發激烈,整體社會需要重建新秩序,各項體制變革需要改革魄力與充分承擔,學校體制既需要發揮釜底抽薪的角色,也需要重整課程與教學的急需。
從探討香港新一代的特性說起
作者:鄒秉恩2021-02-16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怎樣在面對新常態的出現前,為香港學生提升競爭力作好準備?學校可如何協助同學去建立自己的實力?
太空探索的反思
作者:彭智華2021-02-11
雖然太空探索在賬面上花費了上兆元的金錢和小動物的生命,但帶來的文明進步效益,是不可以輕易用金錢來衡量的。
「校長」的專業能力
作者:鄧兆鴻2021-02-10
日前死因裁判官裁定教師死於自殺,並指出事情本可避免,奈何各人有不同的位份與取態,同工間少了教育專業態度與道德,也未能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詩詞與音樂
作者:陳章華2021-02-09
本地有些老師將DSE中文課程中的詩詞配上音樂,給同學們多一個途徑欣賞、背誦、和唱,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教育錯在未說好中西方的故事
作者:劉鴻輝2021-02-08
沒糾正英殖的隱諱流弊,沒將該批評的昭示,甚至連該說好的中國故事,也沒教好,哪算符合求真精神?既然作為脊樑柱的理念基礎從開始已歪了,又豈是殺通識一科便能挽狂瀾於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