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文言經典教學藝術的探討:《勸學》的教、學、考
作者:梁振威2021-09-14
從2015年12篇文言範文開始,文言文的學與教,均聚焦於應試。學生或會「熟讀精思」,但因評估沒有「文學、文化內涵」,故這部分會被忽略。如何以此作為重點教學,實在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NET難求」下對計劃的反思
作者:黃冬柏2021-09-13
20多年前當局決定投放資源全面推行NET計劃,20多年來計劃取得的成果是否達標呢?而這種一刀切式的資源投放是否恰當?或者值得思索的是,怎樣令投放的資源得到最大效益,又能幫到更多學生願意學習英語。
想方設法盡快讓跨境學生復課
作者:曹啟樂2021-09-10
連日來,教育界對於生源不足,學校面臨減派縮班的情況,十分擔憂。據統計,上一學年全港中小學生減少了14,000多人。當中部份和香港人舉家移民有關,但也有部份因為跨境生未能返港就讀而流失了。
教師的「實踐式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9-09
「實踐式知識」概念植根於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這包括教師如何做出判斷,他們如何概念化和描述課堂困境,他們如何關注課堂生活的各層面,以及他們如何思考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談內地翻天覆地教育新政策
作者:邱國光2021-09-08
學校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以香港為例,上班一族工作時間多是朝九晚六,即孩子們離校時間最早也是黃昏六時。
從東蓮覺苑認識近代歷史、佛教佛學與中西文化共融
作者:蔡國光2021-09-07
教育現場,組織學生參觀東蓮覺苑,認識佛教佛學同時,也可認識國家近代歷史與香港當代社會發展,而建築型制與陳設布局透射的文化交融,皆是值得深入學習與體會的。
全人教育・全方位學習:知行合一,並駕齊驅
作者:周慧儀2021-09-06
筆者於2017年倡議的「全人教育十育觀」,如何與香港政府向公營學校(包括特殊學校)發放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相整合?
開學大挑戰
作者:彭智華2021-09-03
今年的開學更有新的考驗,疫情已維持了超過一年半,還有人事變動的問題。縱使是返回原校的學生,也有機會產生不適應的問題。
初心與使命
作者:鄧兆鴻2021-09-02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佩斯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種教學技術而已。」教育工作者的信仰是什麼?教育的初心是什麼?使命是什麼?當教師的要多反思。
全日制下的半日課
作者:陳章華2021-09-01
縱觀現時全球以及本港情況,疫情總會反反覆覆,維持一段頗不短的時間。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以及決策者,是否應有一個更長遠的規劃?
離開本行和小圈子──給香港同行的忠告
作者:張海暘2021-08-31
有遠見和胸襟的同行,一般都不會把自己工作的機構設想成「業內第一」,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過會說這裏不太合適某某,把話說得太滿,把別人看得太低,其實就是一種無知。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小學校長會成立25周年記
作者:馮文正2021-08-30
2006年9月在前線退下來,至今已有15年了。今天有同工問及26年的校長工作,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父母建立子女正向心理之先
作者:翁美茵2021-08-27
「正向」其實就是要有正向的情緒和人際的關係。父母能夠有正向的思維,自然育兒就有法,因此父母要先讓自己能夠成為正向的人。
延續奧運,繼續發揮奧運精神,體育精神
作者:周慧儀2021-08-23
6個月後,2022年我們將迎來北京冬季奧運會,奧運的精彩故事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還會生生不斷,還會繼續不止!大家加油!
從點向面地全面整肅專業失德教師問題
作者:鄒秉恩2021-08-16
筆者認為,教育界既然有那麼多如此失德教師敗類,教育局宜與業界同心,一齊打擊這等教育界的壞份子!
閱讀需要「學」嗎?
作者:倫雅文2021-08-09
閱讀的能力是如何習得的呢?閱讀的能力,完全等同於語文科閱讀篇章的能力嗎?閱讀需要「學」和「訓練」嗎?基礎教育中的「圖書科」,於其中又擔任着什麼角色?
新的發展
作者:陳家偉2021-07-26
我在直資學校工作多時,希望能將過往的經驗帶到新的學校。我希望學生有更精彩有趣的課堂和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
在澳洲轉型幼兒教育路的香港人個案
作者:余錦明2021-07-19
澳洲幼兒教育行業長期面臨人手短缺的問題,就業前景理想。對有意移民當地的香港人來說, 即使沒有教師經驗,亦有入行的機會。
新常態下的夢
作者:楊佩珊2021-07-12
夢想能否成真還要看社會、老師及同學能否一起調節心態,共同進行範式轉向,我們能否放下對課時或學時的執着、着眼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及需要。
反思移民的衝擊
作者:彭智華2021-07-09
香港百多年來成功之處,就是不論貨物、資訊及人手都可容易及自由流通,但願各位香港人找到適合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大展所長,開心愉快地生活。
再來的移民潮
作者:蔡世鴻2021-07-07
想不到今年在國安法和BNO的夾擊下,香港又再迎來新一輪的移民潮。
政務司司長與教育
作者:梁振威2021-07-06
香港政務司司長的職責,是協助行政長官,督導他轄下政策局的工作,肩負協調各政策局在制訂政策和實施政策的責任。
從大學改名反思大專教育
作者:黃冬柏2021-07-05
現時間間大學都想擠身成為名牌、研究型大學,是否罔顧香港整體利益?多了幾間大學,卻扼殺本來發展良好的理工學院、教育學院、遙距進修學院。
備受忽略的教育界選委會選舉
作者:曹啟樂2021-07-02
筆者衷心期望,那些在任職的學校表現出色的,在教育事務上作出貢獻的,並且長期有所付出的教育同工能夠當仁不讓,參與選舉,並且最終能夠當選!
教師的「理論式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1-06-30
從提倡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最有成就的教師是那些能掌握「理論式知識」並能在課堂上準確實踐、始終如一使用這些「理論式知識」的人。可是,這種「理論式知識」 又怎樣準確地實踐?是否只憑理論就可以?
柏林宣言:世紀教育大改革
作者:邱國光2021-06-29
「改變世界」是願景,能否落實端賴我們的願力。前路是艱辛的,但只要目標明確,齊心協力,必有所成。
從臨安到九龍灣,宋皇臺的新境遇
作者:蔡國光2021-06-28
蒙元大軍窮追,朝臣護守端宗及其弟衛王趙昺南走,經福建泉州到廣東潮州、惠州、廣州,至官富場(九龍灣沿岸九龍城一帶),居留停駐約近一年。
看老電影 看現教育
作者:劉鴻輝2021-06-25
學問從來都是「求」回來的,離不開一個「苦」字。我信「功夫不負有心人」。
體現獅子山精神
作者:彭智華2021-06-24
獅子山無疑就是香港的象徵,聳立於香港九龍中部的獅子山,因山勢猶如一頭雄獅坐鎮於山頭而得名。
天宮號太空站
作者:鄧兆鴻2021-06-23
天宮號太空站是可使用10年的太空實驗室,將會為中國太空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錢學森回國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第一任院長陳賡問他:「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答道:「有什麼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