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平凡的多元學習節,一班不平凡的學生
作者:楊佩珊2021-12-10
學校為着想豐盛學生在疫情下的校園生活,特意定期安排了一節多元學習節,希望幫助同學成長和讓同學們留一點校園的回憶。
公德與社會發展
作者:鄧兆鴻2021-12-09
古人好獨善其身,但今天的社會,是靠社會上每個人所盡的每一分力,才能順利發展。一個人若不肯為社會的發展盡力,他便是社會的寄生蟲。
進入元宇宙的過渡時期
作者:陳章華2021-12-08
現階段無論是商界或學界,都可盡力探究VR及AI在教育上的實際應用及整合,提升現有工具的準確和細緻度,並擴充至其他界面作有效溝通,這就是進入元宇宙的過渡時期。
生命無價,與孩子一起創造快樂的童年
作者:鄒秉恩2021-12-07
價值觀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能做到全社會總動員,而家庭教育、公眾教育與及社會風氣的樹立,都同樣重要。
2021年又將「埋單」──明天是否一定會更好?
作者:張海暘2021-12-06
生死有命,我們能做的本來就極其有限,而且不打疫苗又感染病毒,會否更加危險?
疫情下,我在學校最想做的五件事
作者:蔡世鴻2021-12-03
求學不單是求分數,課外活動也是很重要,但教育局為了安全,不准學校在課後開辦課外活動,令學生的生活也變得枯燥,精力也無從發洩。
從內地雙減政策反思港式補習
作者:黃冬柏2021-12-02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現身說法,一路瞳行
作者:陳家偉2021-12-01
香港有不少才華橫溢的年輕導演和演員,香港演藝學院實在居功不少,無論電影、舞台劇、甚至粵劇等領域都有其歷屆畢業生的身影。
到澳洲偏遠地區開辦幼教園所
作者:余錦明2021-11-30
澳洲是一個快樂的國家,我們希望能為孩子創造更多愉快學習的條件,包括通過應用兒童習環境及Brain-Based Learning的研究促進更愉快的學習經歷。
發展「人文灣區教育遊課程」芻議
作者:劉煦元2021-11-29
相信學生經過9年的教育遊課程,無論在價值觀、國民身份認同及人生觀都會有莫大的裨益,在文化自信、愛國意識等方面的感知,便會悠然而生。
以教育的根本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作者:翁美茵2021-11-26
下一波改革浪潮已經再現,「變」是常態,但望決策當局在變之先要慎思,在普及推展之先要試行。百花齊放可見其美,但也見其長遠代價,基礎教育必須還原「基本步」,不要令孩子再透不過氣來。
港人大灣區辦學具前景?
作者:黃家樑2021-11-25
國家剛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第八章第一節提到推動灣區教育合作發展。除了已初具規模的高等教育合作之外,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也提出了以下4方面強化合作的舉施。
解讀香港身份認同的迷惘
作者:彭智華2021-11-24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學校裏的弱勢社群
作者:劉鴻輝2021-11-23
教學助理、校工從來都是學校裏最「弱勢」的一群,均屬編制外,通常只受勞工法例保障,多由學校自行擬約聘請。這群學校「幕後功臣」的辛苦有人知嗎?
設計思維初探
作者:翁美茵2021-11-22
設計思維是有系統地思考出創新的計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以需求者的需要為核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及合作,重新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再共建解決方案。
香港基礎教育在大灣區的機遇
作者:梁振威2021-11-19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本港的中學、小學和學前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
如果香港也「雙減」
作者:鄭家寶2021-11-18
「雙減」政策是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讓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如果「雙減」減到香港來,業界可視為提升專業之舉。孩子、家長與學校可有何應對之舉?
生源警報響起,老調又再重彈
作者:黃冬柏2021-11-17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政府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喜見教育界多人參選立法會
作者:曹啟樂2021-11-16
這一次因着教協的解散而缺席立法會選舉,這對教育界別眾多候選人的選情,會有什麼影響呢?
教師知識的再思
作者:朱啟榮2021-11-15
教師「以探究作為立場」所獲取的知識比傳統理論式知識──實踐知識區別所釋放出的知識概念具更豐富的含義,突破了「實踐(Practice)等同於實用的(Practical)」概念的局限。
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升學如何選擇?
作者:邱國光2021-11-12
大灣區發展方興未艾,不少港人也希望盡早趕上這趟高速列車;但在人生事業拼搏之餘,子女教育不容忽視!多點理解,早點籌謀,日後就會減少後悔抉擇的機會!
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家長如何選擇?
作者:蔡國光2021-11-11
學校文化、教與學的資源及策略、考核執行、教師工作條件與表現、學生朋輩、家長背景等,國際學校與公營學校各有不同;因為多方面的不同,學生表現自然各有分別。
生命教育四步曲・活出生命的意義
作者:周慧儀2021-11-10
縱然人生有灰暗困頓的時候,然而每個人也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權,有些人選擇倒下離場,有些人選擇去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以及探索生命。
降低學童自殺必須注意的事項
作者:彭智華2021-11-09
新學年開學至今兩個多月,接連發生了超過十宗學童自殺事件,情況實在令人心痛;當大家在堅持防疫的各項措施時,也必須同時關注如何降低學童的情緒困擾及防止學童自殺。
教師──無名的立功者
作者:鄧兆鴻2021-11-08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以生命影響生命,但學生如何從教師的生命中獲取能影響他生命的元素,是教師要深思和努力的。
元宇宙的教育世界
作者:陳章華2021-11-05
奧運過後,大家都喜歡劍擊,我們怎樣可以將自己鍛鍊成奧運金牌選手那樣呢?教練可將一個數碼對手調整相應級數,然後讓運動員進行練習。運動員穿着專用套裝,拿着劍刺向對方,對手可以是虛擬,也可以是實體的。
父母關係破裂與孩子的無力感
作者:鄒秉恩2021-11-04
在家庭關係中,父母的婚姻關係永遠優先於親子關係。婚姻關係經營得好,親子關係也會較好;就算無法經營得好,也要懂得「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讓孩子做回他們自己就好」的道理。
閱讀怎麼「教」?
作者:倫雅文2021-11-03
閱讀教育指向學生的學習能力,那麼,該和其他方面的培養一樣,都需要有系統地投放時間和資源來實現。
如何令子女的中文成績進步?
作者:蔡世鴻2021-11-02
語文包括「聽、說、讀、寫」,但語言只是「聽」和「說」,所以如要中文科的成績好,便要集中改善「讀」和「寫」了。
民智下跌責任誰屬?
作者:黃冬柏2021-11-01
本港大專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後飛躍發展,提升了市民的就業技能(也就是競爭力),但與提升智慧無必然關係。民智現在已跌到危險邊緣,過去兩年的社會現象就是個無情的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