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當學童因為網上學習而熟習了電子產品,導致很多孩子在課餘仍不願放下電子產品,甚至出現沉迷打機的狀況,令家長十分頭痛,家長該如何是好?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電子產品呢?
疫症無情,但人間有愛,學校在應對疫情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時,如何在鋪排學習活動時,關顧學子的不同需要?
齊心抗疫,面對逆境,人心是關鍵。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團結協作往往讓人類克服一個又一個大困難。寄望在下者的自己能夠充分配合領導的工作,恰當地建設;在上者的自己能夠有愛地帶領,展現團隊成員的潛能和力量。
眼見獲陽性結果的教職員及學生人數,已升至史無前例的超逾20人…… 終於迎來政府公布,自行檢測陽性都可向政府申報。我們終於需要面對這一個事實,覆檢的速度,無法跟上人們染疫的速度。
老師的幸福,是來自己對「德性實現和追求」,那是學生能成才及自己的職業成長。
站在教育前線,要思考的是,當「新常態」變成「常態」,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以保有「日常」的優勢,又能善用「新常」好處,為疫情下的校園生活補白?
既然幼稚園校舍不能被用作檢測等等用途,政府是否可以放幼稚園一馬呢,讓其有一線的生機?對眾多私立幼稚園家長、老師與及營運者來說,肯定是一個佳音。
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虛假信息是不會停下來的,會繼續湧現。如何培養學生懷疑求真的精神、查找真相的技巧十分重要。
學校的知識管理可以鼓勵教師檢索、應用、分享、創造和儲存靈活智慧的知識以改進教學和學校行政的效能。靈活智慧的知識管理可以加強員工的專業能力,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從而積累學校智慧資本。
家國情懷是引領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培養學生對家庭、民族、國家、社會責任感的上佳切入點。惠州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
上期文章已介紹西貢半島東部,即北潭路以東的山徑。本文介紹半島西部,即北潭路以西、西沙路以東之間的山徑。
當我們成人能以身作則,便可成為孩子的「品德教練」,讓孩子從我們的身教言行中,知道何謂禮貌,學懂如何待人以禮、知錯能改和勇於承擔了。
香港中小學的課程仍欠缺情緒教育的概念及課時,能夠讓孩子認識個人情緒,進而理解別人的情緒,並學習接納及調節情緒的高低起伏。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大灣區各地交通日益方便的情況下,個人認為最適宜的是多做教師間的交流,在學科專業上彼此交換意見。
沒有了操守議會,是否就代表教師的操守行為沒有了規範,沒有一個監察或制衡的機制?從教師教育的角度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英國BBC主持人曾與立法會議員李梓敬一番激辯,李君基本做到「不欺場」。到底在美國的這段期間,讓李先生見識了什麼?對他刻下的工作,可有什麼助益?
學習是不止於足下,境外交流尤其重要,而大灣區的發展,正為我們香港教育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
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因生源下跌或由學額學生人數差距所引起的問題。當時曾提出「派位可加可減」的構思,可否從根源層面解決當前結構性學生人口下跌的帶來的困擾?
何詩蓓和張家朗的故事對港人有很大的啟發,他們正正告訴我們:「有夢就要追,只要堅持夢想,人生必然有無限可能!」只要不放棄追逐夢想,事情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作為一名出身於香港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特別希望能招募到更多的香港朋友到澳洲學習幼兒教育及朝着這個方向繼續發展事業。
香港既然擁有一個具使命感的博物館,又身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份子,塑造灣區人文精神也應出一分力:透過博物館這個平台,可以把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彰顯及傳承,有助建立灣區人文精神。
學界在推動5G的同時,必須做好教師培訓,教師在擁有專業能力的同時,須具備創新科技的能力,這才能從專業角度作出思考,為學生構思最適切的學習活動。
今時今日培養新一代正面和積極的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建立堅毅精神、勤勞盡責的核心價值,不但有助國民身份認同的建立,更能促進中港融合,間接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家長需要學習保護子女的哲學,珍重子女如璞玉,同時掌握打磨的過程,使子女成材。
學校可包裝一些主題式的「跑出課堂外」學習活動,設計具有焦點、切合某些學科的教學課程,大灣區城市群可以成為短期考察的對象。
我們的國家根本不需要虛構一個「中國隊長」,因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人、甚至每一位革命烈士已是中國的「超級英雄」。
我們的國家根本不需要虛構一個「中國隊長」,因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人、甚至每一位革命烈士已是中國的「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