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必須不斷問清楚自己,究竟有否善待兒童?不要只是被動的希望監察、避免虐兒事故,反而應正面地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環境給他們。
幼兒STEM有別於傳統教學,必須以邊做邊學為原則。讓幼兒在日常生活應用課堂學到的知識,培養他們以科學思維來解決困難。
服務學習是令學生學懂關懷別人,又可以發揮自己長處的良機。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賴社區和學校攜手合作。獨樂樂豈及眾樂樂?
兒童文學家林良老師:「文學的本質是以精緻的鋪陳凝聚力量的。這種力量的受重視,是因為它能自然的吸收讀者,使讀者因為關心,而從事理性的反省,清醒的檢討自己的所思和所行。」
在學校的生活,年輕人應該是「快樂,其實分分鐘把你等,只要你識得點去諗」。努力學習、恪守校規應難不到同學呢!
良好品格的人,他們樂意奉獻,勇於服務他人,謙卑、不自私,有同理心,態度誠懇,是一位領袖的必備條件。
在這多年之間,我歷經了不同的領導風格,他們不盡相同,也各有長短。總的來說,大概可以分為以下5種。
香港作為一個如此發達的城市,要保護一批無助的兒童,是否如此困難?為何不幸事件屢屢發生,我們只能慨嘆稚子可憐,卻不能杜絕這些事件再次發生?
觸發歐洲的通貨膨脹的近因主要是由於俄烏衝突引起的能源及食物價格上漲所致,但引起美國通貨膨脹因素的卻比較複雜,是由需求側上升、供應鏈短暫斷裂和能源及食物價格上漲所帶動。
富有經驗的老師可就課程內容作出課程調適,將課程調整至適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及興趣。而實習生則可透過教學案例及觀摩示範,從而對教學設計及流程有更深了解,同時豐富自己的知識及促進專業成長。
歷史與文化相近於密不可分,我們教育工作者教歷史時,不能不教文化,教文化,不能不教人生。
還看今天教育現場,我們如劇中的情節一樣,面對很多教育生態的困擾,世界好像變得很灰,但你有《明日戰記》中主角的3個「信」嗎?
工作久了,一切都適應了,當教育的工作是穩定的時候,這又會否失去了動力?教育的初衷又是否能維繫得到呢?
價值教育的關鍵始終在於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多和學生溝通,多關心學生,多恰當地讚賞學生,也當適時給予改善的意見,學生總會感受到教師的溫度。
我與恩師結緣於城大應用中文副文學士課程。這段時期是我從迷茫過渡至找到人生方向的階段,箇中關鍵正是恩師。
疫情帶來艱難的處境,人生難得嚐幾回,每次都是提升內涵和能力的機會。學校中,共同進退,出生入死的一班同事,人生難得遇上,惜緣!感激!對於在批評聲中力排眾議提出支持的一眾朋友,更是人間有情。
香港教育可以使香港青少年在這個夾縫中,利用從西方學習得到的新知識,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再透過西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向西方作出中國軟實力的反攻。
香港的老師,基於他們的學習背景,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體驗,只停留在習俗活動的層面上,配合教育局對中華文化教與學的政策,看來要他們要「研中華文化以訓世,說祖國故事而為師」了。
只扶貧,最終也只會「復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扶志比扶貧更重要。
教學育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新手老將,以下點滴,在開學之初,既是勉勵,更多的是自我提醒。
世界一直在向前進發,為了建立更多的優勢,主其政者必須善用機遇,把香港教育重塑成別具特色、擁有更多優勢的系統。生源問題在之前多年已有很多探討,其實那是個建構優質教育的機遇。
幼兒受虐個案,一宗也嫌多。「只聞樓梯響」的強制要求舉報虐兒法案,必須盡快(例如兩個月之內)通過。特首李家超領導的現屆政府,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綱領,也應該在這事上貫徹實施。
學校要「以人為本」方式,以用家為主導的態度發展系統的功能,以員工的需要作為出發點以鼓勵同工彼此間多交流分享,他們就會有需要使用相關系統儲存、交流及分享資訊。否則,相關系統只是閒置而沒有人主動使用。
多年來的考古發現,可能將香港史前人類活動推前至舊石器時期晚期(約1萬年前), 又或體現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與香港文物的關係,南中國、東南亞與島嶼文化圈的形成,南方越民族與西南民族的文化交融。
真正出現極度嚴重問題的家庭,父母雙親其實往往已是自身難保,他們根本已不能主動作出任何呼救!局外人必須要謹慎,必須要為社會做好防護網,要密切關心和跟進每一個傷痕纍纍的受苦家庭!
豐富的生活體驗為孩子帶來很多的學習機會,而這些機會需要家長暫時放下一時的便利,於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發掘。
今天,學校若在課程的編排上能多花些心思,多滲入一些琅琅上口的詩歌、詞賦,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肯定有幫助。
不輕言停止面授,積極鼓勵家長為子女注射疫苗,以及多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才是最有效及有利的方法。
在新常態下,只要家校合作為幼兒建立合理的期望,並給予適切支援,讓有不同特質和需要的幼兒,都能在同一校園下,喜愛學習,開展愉快的校園生活。
若處於實體的面授課,插班生的工作是班主任和輔導老師熟練的工作,但網絡世界如何照顧他們?如何使插班生與其他同學熟絡?如何令他們於課堂中能產生親切感而投入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