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課堂的一個故事:學習的精神 精神的學習
作者:梁振威2023-01-10
學習的精神,是在學習後,能對所學到的,以務本踐行的精神,落實執行,躬身力行。
如何幫助老師建立分享知識的文化?
作者:朱啟榮2023-01-09
人們對分享知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身為機構管理者需要體諒及明白,不要操之過急,趁機鼓勵同工間多分享,才能建立分享知識文化及信任的氛圍。
從歷史正確認識香港不是殖民地
作者:蔡國光2023-01-06
香港不是殖民地有什麼依據?又有什麼意義?當代香港課題涉及近代史,要談就要從源流說起。
中國書法藝術──中華文化藝術遊
作者:周慧儀2023-01-05
一個從小喜歡書法藝術的孩子和自小只喜歡視聽娛樂的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氣質會有非常大的區別,原因是學書法的人和不學書法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太一樣。
必須重拾閱讀實體報紙
作者:彭智華2023-01-04
21世紀最令教育界擔心的事,就是學童終日沉迷於電子媒體,荒廢學業;現今社會,不論是課本或日常資訊都是通過電子渠道,為了減少或推遲學童上網成癮,應及早讓他們嘗試體驗返璞歸真,閱讀實體書及報紙。
中國文字的雛型
作者:鄧兆鴻2023-01-03
專家多認為良渚符文或許是商代甲骨文的先驅,是中國文字的雛型,它們有什麼特色呢?
從《正義迴廊》談到資訊素養的重要
作者:陳章華2022-12-30
人們對於事實和故事,不一定詳加分辨,也不一定會細心思考,於是很容易出現基接收到什麼,什麼就是真實的情況。在21世紀的今天,分辨資訊的能力變得更為重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具備這種能力?
與教育局質素評核同行,邁向卓越幼兒教育
作者:温志倫2022-12-29
自評與外評應是雙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功效,以建立更強大的自評循環。
彳亍而行
作者:陳月平2022-12-28
在這一年之末攀青山,在途中看看周遭的風光,想想一年的時光我們學習到什麼?
初步探討元宇宙教育的未來
作者:馮穎匡2022-12-22
元宇宙可以在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新興技術的發展可以為在元宇宙教育應用提供各種機會。然而,目前專注於相關領域的研究有限,未來哪些方面值得教育學者研究?
步伐
作者:梁鳳兒2022-12-22
當學校有清晰的共同目標,全體老師也為之奮鬥,努力各司各法去為學生建造成功的經驗,建立一間充滿關愛及培育學生充滿自信的學校。彼此步伐一致,才能追求成功。
閱讀未來.科幻和STEAM
作者:黃冬柏2022-12-21
科幻往往與科普並肩同行,若能有機地與STEAM配套起來,相信科學學習可以有與公式、實驗、理論不一樣的體驗。
正面看待教師專業操守指引 回應社會重視師德的訴求
作者:鄒秉恩2022-12-20
筆者作為前操守議會主席和多屆成員,一直都見證着守則修訂的工作,對新守則充滿期待。但除了指引,提升教師的師德和喚醒他們的專業良心,才能真正根治問題。
如何令子女的英文進步
作者:蔡世鴻2022-12-19
一本英文書不要只看一遍,每次均可解讀不同的生詞,問孩子不同的問題,然後又念一遍,將這些生詞變成常見詞,像儲錢一樣,日子久了,小朋友便累積了很多詞彙。
世界盃的趣聞
作者:何劍輝2022-12-16
2022卡塔爾世界盃即將迎來決賽,激動人心的一場世界盛宴即將落下帷幕。透過香港濃厚的世界盃氛圍,我們好像又看到那個久違的活力滿滿的香港回來了!那麽,你對足球和世界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從外地走到澳洲幼稚園任教的平穩路線
作者:余錦明2022-12-15
一個外地教師要重新適應澳洲的工作環境和文化,其實一點也不易。筆者提出的3個階段是其中一個「軟着陸」的方案。這方案相對盲婚式的尋求僱主擔保,又或是跑到非常偏遠的地方刻苦奮鬥等舉動,應該也是比較穩妥的了。
大灣區與海洋文化
作者:劉煦元2022-12-14
大灣區海洋文化有着它的特點,從經濟角度看,全世界的經濟總量約60%是處於海港地區,因而產生了灣區經濟,而大灣區的發展就是負起成為繼世界三大灣區之後的第四個經濟灣區的使命。
聖誕節是愛的節日,還是送禮物的節日?
作者:楊佩珊2022-12-13
聖誕節的起源是紀念基督教中耶穌基督的降生,它本身是個充滿愛和祝福的節日,如今卻多了好些商業的色彩。在營商環境的推動下,它被包裝成為了送禮物或開派對的節日,不禁讓人疑惑,它的內核究竟還剩下多少呢?
老師,謝謝您!您們啟發了我!
作者:翁美茵2022-12-12
無論在小學、中學、師範、大學,甚至教學時期,我都遇上不少的好老師及好校長。有時何謂「好」總是可以有很多的解說,但從與你們的相處中,我體會了一個共通點。
生活和學習的編程
作者:吳文軒2022-12-09
借用編程的概念,教師可以把模範生的學習和生活程式向其他同學分享 展示。然後鼓勵其他同學嘗試模仿,並且按個人限制作出調整,教導學生追求卓越。
我們要多教授中國模式了!
作者:劉鴻輝2022-12-08
我們過於習慣把這套所謂「民主」制度,視為完美可行的運作模式,忽略了還有別的可能,甚至偏頗地,認為別的制度都有不足。
從追悼前國家領導人說起……
作者:徐區懿華2022-12-07
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逝世,莘莘學子收到指示低頭3分鐘,並靜靜坐着站着默默「參與」追悼儀式,孩子心裏在想着什麼?教師有沒有引導同學了解儀式背後的意義?
從電視劇《小捨得》看教育的「捨」與「得」
作者:陳奕偉2022-12-06
減少學校收生的競爭無疑可以減低青少年的壓力,但PISA、經濟、綜合國力等又如何保證呢?作為父母的,面對不同的捨和得,又應如何為孩子作出取捨?
中華古典名著Reading課──語文教學的新構思
作者:梁振威2022-12-05
古典名著,作為延續中華民族的生命,提高下一代生活能力和文化承傳的創新與反思,內容以知識、道德、民情、風俗,編造有意識的故事,這些故事,應在小學階段作為特定的學習材料。
看《中年好聲音》有感
作者:陳玉燕2022-12-02
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當老師的都要反思,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
讀書學玩
作者:鄭家寶2022-12-01
筆者來到北部都會區服務,發現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認真了,深信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要求孩子讀書、補習、考試。但是,遊戲何嘗不是創新有益的教養方式?
中層教師需要一頂「團隊教練」帽子
作者:吳文軒2022-11-30
學校需培訓中層教師擁有團隊教練的意識,在職場上做好調解衝突和壓力的角色。優秀的教職團隊可以互相協助、友善溝通,營造出溫馨有愛的職場環境,有助教職員團隊運作暢順並展現團隊成員的價值。
小學全日制成效反思
作者:曹啟樂2022-11-29
全日制本來就是小學上課的常態,理應受到各個持份者包括家長的肯定才對。然而在家長群組及傳媒報道中,可以發現家長對此反應不一,肯定與反對者勢均力敵,當中不少家長對於恢復全日上課抱着質疑的態度。
跨越知識管理應用的障礙
作者:朱啟榮2022-11-28
在資訊共享過程中,關鍵不是所交流分享的資訊內容有多少,而是有沒有建立分享文化及信任的氛圍,鼓勵大家分享及交流,以及更強大的橫向和縱向溝通,知識管理才能落地生根。
碗窯青花有故事,大埔陶瓷數百年
作者:蔡國光2022-11-25
透過碗窑地區考察,可以認識大埔墟市與新界氏族社會的發展,瓷土開採與陶瓷燒製的過程,以及青花瓷入門與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