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歡迎日本3,000人訪華團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講話說,中日雙方應該本着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共促和平發展,共謀世代友好,共創兩國發展的美好未來,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法德戰爭次數要比中日兩國多。但在歐盟裏,沒有法德合作,任何事情都辦不成。可以說,沒有法德合作就沒有歐洲的今天。同樣道理,沒有中日和解,就沒有東亞安寧,東亞需要不再延續仇恨。
民族主義狂熱與媒體不負責任煽風點火有很大關係。一些媒介為了商業利益迎合民眾情緒化要求,墮落到是非底線之下,對兩國關係惡化要負很大責任,令人痛心。
「日本人民同中國人民一樣,是希望中日兩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對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辦法就是用不斷加強友好、發展合作來回答他們。」
戰爭災難固然不能忘記,但它已經定格在那裏,是過去時態。和解合作的歷史,則代表了未來,代表了時代潮流,這就是東亞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中日雖然發生過各種不快,但是和解與合作還是大局。
提起中日兩國歷史關係,很多中國人記住的是日本侵華戰爭。這段歷史不應忘記,但只記住這段歷史是不全面的。我們應該了解兩個歷史:一是戰爭災難的歷史;二是和解合作的歷史。
殷敏鴻的反思難能可貴。他在釣魚島爭端上提出的意見,以及基於國家長遠利益考量的理性目光,值得國人思考。
由鄧力群為首的左派勢力,不斷發表文宣,希望搶佔改革派的輿論陣地,改革派在91年下半年可謂節節敗退。然而,鄧小平在1992年,終於毅然出手……
由1990年開始,中國政壇開展了姓「社」還是姓「資」的激烈討論,老左派猛烈質疑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主張。直至91年初,《解放日報》公開發文支持改革開放,輿論開始出現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