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重在實證,不在空談,正所謂「說法不在嘴,開悟不在腿」,因此禪師說得再多,禪眾聽得再多,用處都是不大的,聽得過多還容易陷入對佛法知識上的執着,反而是一種障礙。
佛法說「煩惱即菩提」,假如好好利用煩惱與困難, 經過轉化而用智慧面對和處理,煩惱甚至可成為修行的助緣。
我很幸運,練習禪修以來都沒有任何感應,只是脾氣和做人處事的方法都改善了。
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世間上的所有人、事、物,都沒可能獨自存在;因此當我們一方面要追求自由時,另一方面便不可能只顧自我的感受,而不管別人的需要。
凡是有需要做的事情,就只是去做,其他一切思前想後出來的,都是無謂的藉口。
在對一切事物的執着之中,自我的執着是最難覺察到的。
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就算真的讓你得到,也永不可能感到滿足的。
與中行禪讓大家在過程中更為專注,自我覺察力提升,腳下的感覺也更加敏銳,最重要的,是親身體驗到雨中漫步的樂趣,而不像平時那樣,下雨時要匆匆趕路。
人生如夢,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從夢中醒過來呢?
世間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完全取決於大家看事情的不同角度。
生命是循環不息的,縱然只是「曇花一現」,只要能夠發光發熱,便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人生旅程中,假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除了盡力搶救,生命是否已經再無選擇呢?
「慈悲」是必須的,但也要同時有「智慧」才行。
萬事萬物都不斷在變化,此刻的不明朗,終究會過去。就如我們穿過黑墨墨的隧道,隧道的盡頭就會重見天日。
不要說太忙而抽不到時間;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我們的生命,並不在乎長短,而在乎是否活得精彩和有意義。
世間上「知道」的人不少,能同時「看到」的人卻不多;所以有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識可以由觀察、學習得來,但智慧卻需要經過修行才可得到。
原來用對方法就能使心不受外境干擾,經過親身體驗之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便容易建立禪修的信心。
不只不需要再去教導攝影的技術和方法,反而要打破他們對這些東西的執着,因為最重要的是知不知道每個當下的自己在做什麼?和能否覺察得到,在每個訓練中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
我們無須急於分辨對錯,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就好了。重點還是要放鬆地投入過程,不要太執著結果,生命便會輕鬆自在。
一個人情緒極度低落時,引經據典的道理是很難聽得進去的,急不及待地給予意見,往往會弄巧反拙。
幸福人生的定義不在榮華富貴,而在活得自在。
經常打麻將會灌溉心中不善的種子,因為過程中都是希望其他人輸,自己才有可能贏,看見他人犯錯或者運氣不好,還會暗自高興久而久之便掩蓋了慈悲的種子。
很多時我們都用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去決定事情,無法看到更細微的差異處,尤其是在緊張關頭,忙亂之下更加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
很多時有人問我拍的照片是想表達什麼東西?其實當時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想拍便拍,畢竟從心出發的作品往往是最能夠感動自己,同時感動別人的。
有一些人已經能夠負擔置業,本來舒適寫意,但當與朋友互相比較時,又覺得自己的房子不夠別人的大、所處區域不夠人家的好,於是想要換更大更好的單位,又令自己負擔加重,令生活變得艱難。
記得家師最初鼓勵我們出來帶禪修時說過,告訴信眾的方法都一定是自己做過的,因為有了親身的體驗,才有資格去教別人。
一般人都知道時間很寶貴,放假時也不想浪費,但是卻沒有留意,能夠真正在身心上放鬆休息的時間,也是同樣寶貴的。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場一個人的修行,孤獨與寂寞只是誤解後的徒增煩惱。放下執念,也許會活得更自在。
禪修練習應每日堅持,不可中斷。日常生活中的持續禪修練習可以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之後遇上困難、逆境或者情緒生起時,便可以提早覺察得到,會比較容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