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衝動情緒影響下作出的任何決定,不只對事情沒有絲毫幫助,還有機會火上加油,令事情更進一步惡化。
我經常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源於生活」,而每一個創作都會反映藝術家內心的感受。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這跟修行完全相同。
佛陀教導我們「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慈、悲、喜、捨」,讓眾生離苦得樂。
笑,是一件能夠橫跨貧富差距、年齡性別、教育文化、語言和心靈的表現,也是一項歡喜心的布施,隨時隨地,別忘了也給自己一個微笑吧!
究竟內心的種種煩惱,是否正是自己非把它抬着而不肯放下的呢?又要到哪一天才會學到,心太累了,就把心事給放下來呢?
不管做任何事都以利益眾生為主,即是佛法說的慈悲。當我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這就是智慧了。
修行本來就會經歷發現煩惱、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偶爾會引發一些身心現象,像壓力就是,學習如何調適壓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跟在家人比較,其實出家人除了可以全職投入修行之外,更肩負弘揚與傳遞佛法的責任。
要在愛情或婚姻關係中取得平衡,必須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在任何因為愛情衍生的「貪、嗔、癡」所引發的煩惱生起之時,懂得立刻停一停,然後用心感受呼吸,不再胡思亂想,問題便比較容易解決。
我們的心常常被先入為主的概念影響,因此評斷事情的觀點與角度都會有限制,往往看不清真相,尤其是帶着分別計較的心來評斷自以為的對錯,對很多人事物的解讀就更看不深、想不遠,容易背離實情。
小時候得到一顆糖果,已經覺得很幸福;長大後想要的愈來愈多,才會驚覺能夠簡單地不再追求世間的一切,才是最幸福的。
佛法教導我們,凡事都應該從因着手,假如要祝福對方「身體健康」,最好再多鼓勵幾句話,勸人要早睡早起、放鬆心情、常做運動、多菜少肉等等,這樣才更容易達到身體健康。
假如時時刻刻都活在當下,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就不會有遺憾。
本來就不會有一個絕對完美、人人讚揚的好方法,反而應該放下判別心,開放地學習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別人不足之處,是否也正是自己不足的地方?
早一陣子網上流傳「佛系」的想法,即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緣份到了,一切都會自然出現。大家覺得祖師大德們會鼓勵我們這樣不勞而獲的做法嗎?
究竟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還是「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跟你比較相應呢?
曾經在法國的梅村參加過兩年冬安居,一行禪師提倡在生活中的正念修習,跟我一直推行把禪修融合生活的理念非常相應。
今時今日網絡上充斥着大量負面的訊息,甚至惡意毀謗,就像很多條瘋狗在四處狂吠。最好的對治方法就像打坐時遇到妄念一樣,盡量不去理會和回應。
「真正心呼吸,是一份止靜,透過觀察呼吸,與自己對話,好好關心自己一趟。」Florence教我們在驚聞噩耗時,仍別忘記先停一停,然後用心呼吸,並且珍惜和活好每一天,不要讓時光空過。
2000年後舉家回流香港,適逢參加一個禪修活動時獲贈一個坐墊。此後每天早晚都會坐禪,想不到短短幾個月的持之以恆,自我覺察能力竟然不經意地加強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可能改變現實事情的發生,卻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態度。
說大道理的方式不一定能幫到對方,假如不能改變事情的發生,可以改變看事情的態度,就像英文說的”think out of the box”,很多時必須跳出既有的框框,才能有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菩薩是慈悲與智慧並重的,會幫助人去幫他自己,就像智行幫助那些孩子時,不只是提供金錢,還會為他們的將來設計不同的培訓和活動,協助他們成長。
假如車子的機器已經損壞,不管外殼如何翻新,也不會成為可靠的交通工具,必須從因着手,把內裏的機器修好。因此表面上裝模作樣,做出一個修行人的外表,終究也不能了生脫死,必須從心着手,把自己的覺知提升。
今時今日利用網絡來弘法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趨勢,因為大家不出門也能收看各種資訊,還能保存和重溫好訊息。
如果我們偶然聽到一句金石良言,雖然不久之後就忘記了,但已經多少從中得到教益。有時我們以善言勸導家人、親友,可能他們好像只當作耳邊風,但是真理聽進去之後,始終會開花結果,不會是徒然無功的。
今天網絡上充斥大量負能量的資訊,智能手機最容易傳播這些東西,我們看得愈多,積聚的負能量就愈多,內在就愈不易平靜。
從這兩張照片裏面,是否很難想像是同一個人呢?這兩張照片的年紀相差了40年,究竟哪個才是真的我呢?
不管對名也好、對利也好、對情也好,感受到內心對任何東西的欲望升起時,先覺察它的存在,不去抗拒,接着感受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滿足這個欲望?會否有人因此而受損害?
一個伐木工人,工作過程中遇上一棵堅硬的樹木時,究竟應該停一停,先把斧頭磨利,還是咬緊牙根拼命繼續砍呢?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溝通,千萬不要在事情還未清楚時,就覺得是別人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