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舉行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結果顯示,個人聲望高的候選人更受選舉會議成員歡迎。學術界的葉玉如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能夠以最高票數當選,說明無黨派候選人也能大獲全勝。
菱電集團創辦人胡法光之子胡曉明25日 (周一)在香港書展的一個講座上,談及其父生前的公職。胡曉明表示,胡法光1952年來港,見證了70年來香港的發展、回歸和內地的改革開放。
無論立法會議員怎樣努力,在行政主導制度下,沒有機會分享成功引進政策的光環。於是逐漸形成凡政策皆找碴的心態,以此儲存爭取更多政治本錢。
一個不參選、不入政治體制的政黨,卻要推動政治民主化,這是否一個不太現實的表述呢?
美國至今仍不願正視政黨政治所引發的負面作用,因為美國要壓制中國的一個重要藉口,就是中國沒有推行政黨政治。一旦美國承認自己的政制有問題,就很難再理直氣壯地強要中國非跟美國那套不可。
曾鈺成認為,香港和新加坡在民主概念上大有不同,選民評價局長的表現,是看他推出來的政策能否成功,因此官員擔心的是立法會夠不夠票通過,所以他們先去立法會拉票,而不是到社區去拉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政治乃求同存異,立法不離三大共識:政治有共識、政策有共識、程序有共識。
「我認同政治人物有意無意之間製造分化,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
「泛民主派和建制派有合作機會嗎?我覺得取決於大家對一國兩制的看法。」
民建聯的人進了政府,不等同民建聯的理念能影響政府施政。
500萬人選舉,爆冷不奇怪,但現在根本沒有可能爆冷。
葉劉淑儀最後因為拿不到150個提名,再次無緣參加行政長官選舉。上一屆唐梁之爭,唐英年到後段敗象已露,葉劉淑儀搶閘希望入場,結果無功而還;但當年太過倉卒、籌備時間不足,是未能入閘其中一個主因。汲取教訓,葉劉今屆很早就開始部署,政圈內人人皆知她會捲土重來,結果仍然無法入閘,更敗給「政壇新手」胡國興,相信連她自己都始料不及。 葉劉遭遇 對建制派有很大啓示 塵埃落定之後,葉劉淑儀接受電台訪問,對3名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及胡國興「評頭品足」,指出3人都有缺陷(但沒有提優點),言下之意,他們都「未夠斤両」當行政長官。在葉劉眼中,她應該認為自己是最適合人選,無論政綱和履歷,她都應在3名候選人之上。最有條件的人選最終出局,是「劣幣驅逐良幣」,反映制度出了問題。對此,葉劉淑儀在訪問中也有談及,她說泛民陣營今屆手握300多票,送3人入閘「啲票唔夠分」。 經過2003年23條立法一役,葉劉和民主派種下了極深的嫌隙;參加特首選舉,葉劉斷無理由會寄望泛民會以提名票送她入閘。葉劉爭取提名票的對象,肯定是800多名建制派選委,他們的票數足以支持她晉身為候選人。換言之,葉劉之敗不在泛民,而是敗在建制派手上。 她在訪問中是這樣說的:「今次中央很早表態,很罕見,變相在提名階段篩選。」中央表態,建制派歸邊,提名票「高度集中」、滴水不漏,是葉劉再次落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建制派和主流傳媒讚賞葉劉淑儀的政綱出色、會見選委時表現進取,比其他參選人都優勝。既然如此,為何建制派不願支持葉劉?很明顯,政綱在建制陣營中的作用,其實無關宏旨,主要是看中央的意向。 葉劉淑儀的遭遇,對建制派有很大啓示:即使過去有良好的公職紀錄、跟中央保持友好關係、在重大政治問題站穩建制派的立場,但在管治權力的分配上,仍然未必符合資格。那麼,未來特區政府對管治人才的要求,到底要符合哪些標準? 管治聯盟納政黨代表 危機反更大 劉兆佳教授一直倡議的管治聯盟,是指由香港社會的一些精英人士尤其是建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和親中政治勢力的組合,而中央政府會在此聯盟的組成上扮演重要角色,令可能不會合作的精英聯成一線。管治聯盟在董建華政府中曾經試驗過,董先生吸納了不同政黨、建制精英「共冶一爐」,結果到23條立法最後階段自由黨「造反」,管治聯盟宣告瓦解。說到底,政黨的生命線在選票、民意,特區政府的權力基礎則在中央支持,兩者不時會有衝突。政黨要生存,往住都寧取群眾,而不願緊跟中央。換言之,管治聯盟納入政黨代表,得到的往往不是政局穩定,反而是更大的危機。 葉劉淑儀為她領導的新民黨定位,說特首選舉之後,新民黨會重新考慮,可能「無咁建制」,會更獨立,可能要更敢言。如果成事,可以預見新民黨與建制核心只會愈走愈遠,葉劉想5年後再次角逐特首,機會只會更微! 如果要為建制派劃一個範圍,這個範圍應該很闊很廣。鄧小平在香港回歸前談到港人治港時,說治港的人應以愛國者為主體,即擁護中國收回主權,支持北京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維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本方針。用這條線去劃界,香港政治中的建制派應該是主流派、大多數。 「一左二窄」現象似又重臨 然而,事實是另一回事:過去20年愛國愛港陣營未能團結大多數,反而把圈子愈收愈窄,排擠「異見者」多,拉攏同路人少。當年「香港工作」的「一左二窄」現象,如今好像又再重臨。反映在今屆特首選舉上,是不斷有傳聞說「中央只支持一個參選人」、有人「勝出也不會獲中央委任」,甚至說得到泛民提名是「勾結外國勢力」……有些人替葉劉淑儀不值,是眼見她緊跟中央立場(對直選議員來說這是「高危」行為)、配合國家政策(很快就成立了「一帶一路」的研究機構),盡心盡力,是建制派的模範;可是在特首選舉中仍然受到封殺,連入場機會也沒有。試問對建制陣營來說,「廣納英才」是否有一套不為外界所知的潛規則? 內地學者程東金撰寫的文章〈香港管治的出路何在?〉,有以下一段分析:「中共的基本原則非常明確,它是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的執政黨。但中共在香港卻不但不直接管治,而且不公開活動,也不參加香港的各項選舉……到目前為止,中央還沒有明確搞清楚作為國家的執政黨與參與管治香港的建制力量的關係。如果這些力量不受中共節制,則中共確保執政黨的地位就成一疑問。在諸多根本問題沒有釐清之前,中央對政黨政治只能是禁止,對於管治聯盟的組成也只能是處於兩難之局。而在中央未有明確表態之前,特首能夠整合建制勢力的空間亦有限。」(《文化縱橫》,2014 年7月28日) 如何促進和諧 仍是大問號 有不少政圈中人和學者曾建議香港應該行政黨政治、有執政黨,但上引內地學者的分析說得很清楚,北京不會容許中國境內有另一個執政黨,連類近執政黨的管治聯盟都沒有存在空間。 未來不管誰做特首,要建立一個廣納各界(更闊政治光譜)人才的管治班子,看來絕不容易。如何促進穩定和諧,仍然會是一個大問號。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承上文〈專訪田北俊:政府應檢討對建制派的期望〉,田議員跟我們重新詮釋上周四(18/6)33名建制派議員集體離場後的心路歷程,本文他會繼續談香港於後政改時代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