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業率低於3%的時候,不少做人力資源的同事發覺不但很難請人,而且申請人的素質都是一般般,反之現在失業率是4.5%至5%,申請入職人士的素質反而高出不少,人力資源上可以有選擇。
阿富汗危機對於這個階層,最關心的,就是兩年後國會中期選舉如何先保住權力。這就是今日美式民主的致命問題。
如果政策真的能夠「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但「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防止年輕人沉迷打機而不再發憤圖強的責任是否也應該由政府負責?
醫護的態度很好,但就叫打疫苗的人尊重他們的意願,而他們的意願就是不打疫苗,政府以此態度谷針,到明年也不會夠七成。
貧富懸殊加上樓價高飛,這些都很可能是躺平主義在內地興起的原因。放眼世界,這些背景因素並不是內地獨有,亦有研究發現歐美等地的躺平主義早有興起的跡象,而這躺平主義更似有男女之別。
疫情漸趨穩定,加上疫苗接種人數開始上升,未來樓市預期會進一步提升,在投資以前,我們需要留意什麼?
當順風順水時,企業肯開出優厚條件留人,不算英雄;到逆風患難時,資方仍能盡力善待辭退者,才是好漢。
內地及本港的監管機構,為什麼不盡快研究開啟「新股通」?有一個正途機制,往往是將潛在風險獲得控制的先決條件。
財政司長認為今年財政預算案「加糖」有難度,但筆者認為與其不派錢,不如為減輕來年派錢的負擔及增加政府的經常性收入,今年財政預算案可以增加兩項稅率。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湯馬斯‧弗里德曼撰文,指前總統特朗普任內美國政府的干預政策「更多地刺激金融市場而不是實體經濟」,還窒礙了生產力發展,但兩黨都接受「永久低利率」,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加劇。
在社交距離措施進一步收緊下,飲食業營商氣氛已跌至谷底。我在飲食業的親身體驗,晚市禁堂食後,轉做外賣做得最好的餐廳,一般生意仍難免大跌一半,靠酒水收入支付昂貴租金的根本無法再捱下去。
本港最新失業率升至6.6%,為16年來的高位,就業不足率則維持3.4%的水平。
以抗疫之名一刀切禁晚市堂食,成效卻不彰,挨年近晚,再不調整策略刺激經濟,經濟學的乘數效應只怕將演變成除數效應,經濟將難以起死回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在第四波疫情衝擊下,即將公布的最新失業率,將升破近16年的高位。
國泰近日裁員逾8000人,現在航班仍少於正常時10%;國泰估計到2021年底,只約能恢復50%航班,而乘客的比例則更少。全球航空業的前景如何?
要在短時間內緩解香港的問題,王于漸教授認為可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全面重推優化版「租置計劃」,將現有公屋單位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出售予現有租戶,使業主擁有單位的全部業權。
選舉已經過去了,美國在這次疫情提供了3萬億美元的救援金,令到國債上升至2.7萬億美元,就是算人均債務是每人85800美元,不分貧富。
我想提醒香港的年輕人,世界的形勢正出現根本性的轉變,「去全球化」對香港這種外向型的經濟傷害最大。
若是政府先弄清楚每間公司的處境才施以援手,就得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結果很多公司可能已經餓死,再收到錢也已回天乏術。
香港的年輕人既不喜歡返大陸工作,又不認同獅子山精神,他們留在香港還可以靠什麼活下去呢?
香港經濟已維持了四季衰退,但從內部經濟動力持續疲弱和外圍經濟仍然是一潭死水來看,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要在未來一至兩季內復甦真是一件非常困難之事。
在美國全面「厭惡中國」的氛圍裏,無論何人入主白宮都無關緊要,但白宮主人的換臉依舊有機會給中美和世界的新格局帶來新的可能。
新冠疫情為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國聯邦儲備局轉換貨幣政策為多年來學者提出的方案,令學術理論走出課堂,冀望提振經濟,可以嗎?
筆者建議政府應盡快成立疫情下經濟復甦委員會,就算確診未能歸零,以及疫情會多翻反覆,政府必須預早策劃經濟復甦的安排。
有不少醫護人員認為今次政府提倡的全民檢測,不如直接派3000元,一定會有效得多,我認為那些名醫可能未做過善事,全民派3000元就很容易,但叫那些收了3000元的人用2000元去做檢測就很困難。
在疫情期間,公司可能會炒了一些人,而仍然留在公司的同事一定要分擔多些職務,新聘的大學生未必能夠接受。
香港經歷了很多不同的大事,由新冠肺炎疫情到《國安法》實施,再到暑假疫情第三波爆發,影響着大家的生活,形成很多新常態。面對這些變化,香港青年又如何應對?
中央社發表評論文章,分析特朗普爭取連任的形勢,文章指美國過去5年的經濟成長化為烏有,如果聯邦政府沒有斥資數萬億美元支撐經濟,經濟可能比1930年代大蕭條更難挽救,但無論誰入主白宮,都要面對經濟困境。
林行止指出,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不易進入企業決策層的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即使美國亦然。
以現時香港的情況來看,特區官員已變成一群只玩政治卻不理會市民生死的奴才,長此下去,香港的民生會惡化到如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