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一(9月27日)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指出香港營商環境良好,又羅列了香港的優勢和機遇,政府指報告以客觀事實回應外間對香港的抹黑,以正視聽。
特區政府人事變動產生馬太效應,整個管治團隊似乎重拾努力進取的動力,被坊間批評「不作為」的現象有所改變。除了特首和財爺,多名政府高官在鏡頭前的表現也顯得放鬆從容得多。期待未來的《施政報告》更有作為。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在司長網誌發表要「共同努力,告別劏房」。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財爺沒有明確告訴巿民如何告別劏房,也沒有提出有效措施去實現這個目標。一起聽聽曾主席分析。
搞完一場大龍鳳,結果限時消費不會大幅增加短期消費,限商戶消費只會令市民將消費券用於原本的消費項目,「嚴查套現」更只是得啖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本社第三屆財經峰會,指出「十四五規劃」強化香港對內地的傳統功能,加入新的內容,與大灣區合作互補。他強調,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深圳、澳門等政府會緊密合作,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有關規劃綱要公布兩年後,世界經歷了大變局,經濟重心已自西向東移。
政府為了應付未來的財政開支推出多項措施。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疫情期間政府增加開支要有講究 ,增加股票印花稅市場反應差適得其反,疫情期間政府增加開支要有講究 。
在商言商,外商當然會關心投資所在地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其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影響。今次美國傳統基金會釋出的訊息,真的沒有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嗎?
作者認為加股票印花稅是一條蠢蛋條款,財爺預咗不能夠通過立法會,否則就不用等到8月1日才實施。因為要畀足夠時間立法會議員做調查,搵藉口來推翻加股票印花稅的提議,最後始終加唔成。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1-22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多項創新科技措施,包括增加額外撥款推動教育、大學生實習和電子政務等,其實科普教育對創科發展非常關鍵,愈早推行愈好。
借用財政司司長近日用語,要睇餸食飯,必須讓大家清楚知道,將來可以興建丁屋的數目上限。
去年第三季至今,港股大旺,成交破過3000億元,財爺加印花稅是對後市暢旺保持信心,抑或是根本未有考慮?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4日(周三)早上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支持企業、支援就業及紓解民困措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經濟2021年將恢復正增長,但復甦進程將視乎疫情發展。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介乎3.5%至5.5%,而整體通脹率與基本通脹率分別為1.6%和1%。
財政司長認為今年財政預算案「加糖」有難度,但筆者認為與其不派錢,不如為減輕來年派錢的負擔及增加政府的經常性收入,今年財政預算案可以增加兩項稅率。
建議政府應盡快成立「疫情下經濟復蘇委員會」,目標是保障香港現有的優勢產業和消費,並促進市民對未來經濟的信心。經濟衰退並不可怕,復蘇無望才是深層的恐懼,政府不可再靠「拍腦袋」交差的。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在第四波疫情衝擊下,即將公布的最新失業率,將升破近16年的高位。
在反送中之後以及在疫情之下,本地經濟已大不如前,上年本地的經濟增長再次錄得負數,失業率亦創下接近20年的新高,除了為庫房洩洪之外,現在全民派錢更能夠拯救不少市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本年度政府經常開支會增至接近5000億元,當中還未反映今年初行政長官公布的10項民生新措施。估計明年的財政預算案,仍會是一份赤字預算。
氣候變化威脅迫在眉睫,全球各國已相繼承諾減少碳排放,發展綠色金融事在必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低碳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現時的經濟仍處於衰退和財政儲備的消耗速度來看,今個財政年度的赤字預計高達4000億元,即是儲備會跌至7500至7600億元。這是否非常駭人呢?
疫情尚未平復,經濟處於半癱瘓狀態,現在唯一能撐起整個經濟運作的,就只有政府公帑。到底我們的財政儲備還可以捱多久?政府既然不願見公共財政陷入危機,那政府又有什麼解困良方?
踏入7月份,本港的疫情呈現反覆,出現「第三波」的爆發,在7月8日到7月底期間,新增確診個案達到1850宗。這樣看來,第三季經濟也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自由黨創黨主席、前港區人大代表李鵬飛的公眾追悼會在會展舉行。政商界名人到場致哀。
大家又會不會感覺到近日市面氣氛比兩三個月前為佳?既然認同,失業率又怎會繼續上升。
財政司長陳茂波宣布涉資390億元的拯救國泰航空(00293)方案。有關方案由特區政府承擔273億元,國泰將向政府發行195億元的優先股,政府亦會向國泰提供78億元的過渡性貸款。
政府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1萬元,最快將於6月21日接受登記。當局將於7月8日起,開始將款項傳入登記人的戶口。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及金管局前總裁、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表示,訂立《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有助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官方仍然以為「高壓和以暴易暴」就可以解決問題;殊不知,本來是活的結,卻變成死結,而且愈拉愈緊。政治問題不作有效解決,根病不治,身患難癒。
企業得到政府資助,可以濟燃眉之急,但企業在現今環境下是否可以撐得下去,員工薪金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企業沒有生意無法經營,最終也要結業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