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10月2日假香港海洋公園舉行,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美國駐港澳前總領事唐偉康及一眾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內容精華、精彩照片及傳媒報道與您分享。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邀請了多位國際、港澳權威人士剖析錯綜複雜的時局,為香港尋找出路,逾500位政、商、學界翹楚出席。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第二輪專題討論環節聚焦「香港發展新思路」,針對項目的挑戰、氣候變化的風險等,一眾嘉賓都有涉及。
政治爭論深深影響了這一代年輕人的思維。有年輕人選擇躺平,有年輕人選擇移民,對未來感到悲觀。張炳良教授寄語學生要看歷史趨勢,不要太短視。既然年紀尚輕,未來就有更多機會,比年長一代應該更有信心。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公共行政)張炳良教授將親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分享香港在面對中美角力時,港府怎樣尋找和實踐突破困境之道。他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這個問題,每一個港人都應要思考。
灼見名家周年論壇為本社一年一度重頭戲,是香港政、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灼見名家傳媒精心策劃一年一度的政經論壇,多位國際、港澳權威人士為大家撥開雲霧,剖析錯綜複雜的時局,為香港尋找出路。
公眾沉默,使施政者做事心中無底、難掌分寸。實在的公眾參與有助求同存異、凝聚共識,當然也需政府有清晰方向和決斷取捨的魄力。
中央期望香港發揮好經濟城市的作用,要求「愛國」及「融合」,奈何社會卻日益泛政治化,普選和國安立法爭議擴大,主宰政情起落,左右中央對港政策。
就如人們常說「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疫情也是一樣,受「在地」時空因素影響。各國民情政情有異,一些舉措因風土不同難以移植;危機如病毒般也會異變,所以危機治理不能墨守成規。
世界不再一樣,「香港」作為城市符號,除標榜過去傳奇外,欲掌握將來,需放下傲慢和心障,切實變革,回應本世紀巨變,不再原地踏步,或陶醉於追憶。再論「香港vs.新加坡」,因可作思考未來的切入點。
新冠病毒帶來的不只是一場公共衛生安全上的災難,更是一系列對經濟商貿、就業民生、教育文化…..的連鎖衝擊,打擊面之大,前所未見。從公共管治的角度言,「危機」已成為新常態。
香港再起,不單靠國家支持,更須摒棄自我陶醉或自我矮化,肯再次想像也敢冒險,重塑品牌和魅力。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張炳良教授對談,指出社會需要凝聚更多力量來解決房屋問題,另外如要增加年輕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年輕人須擁有願意為社會付出及貢獻的熱誠。
張炳良教授近日出版新書,新書包含了他數十年來從學術角度對香港的觀察、個人的政治經歷,以及對於政府管治的回顧和反思,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方向和軌跡。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炳良教授,就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等多個範疇進行精彩對談。自資院校與公立大學各具特色,自資院校除了在香港扮演一個獨特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早前邀請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親臨東華學院位於何文田衞理道的校園進行對談。兩人詳談有關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所需要的改革,以及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
灼見名家六年論壇在2020年11月20日舉行,多位政府高官、商界精英、著名學者、專業團體及本社作者濟濟一堂,就抗疫長征、中美熱戰及香港政爭作出深入分析。
我不希望年輕人只因心感絕望而抗爭,或追求虛妄而迷失方向。為何不可以為希望而創造力量?一代人做一代事,世界最終是屬於新一代的,就讓他們踏着前人的經驗和走出來的路徑,再闖新天。
我的一代不少受到50年前「保釣」反殖運動所政治啟蒙,今天不少新生代的政治啟蒙卻始於2014年的「佔中」及「傘運」, 再受今次反修例抗爭的洗禮。他們不認同政府的解釋、不願意疑中留情。
一個不參選、不入政治體制的政黨,卻要推動政治民主化,這是否一個不太現實的表述呢?
中央是有一個清晰的目的,希望香港仍然是一個保留許多與內地不同點的特別行政區,但一定不可以變成威脅國家安全、破壞國家利益的地方,兩者之間要找一個平衡點。
經過反修例運動後年輕人如何面對未來?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認為,年輕人應樂觀未來充滿變數與希望,大學生對社會具責任應該有承擔 ,需要腳踏實地非紙上談兵看得遠。
在新的選舉制度下,泛民主派應否繼續參選?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認為,雖然未來泛民提出的議案可通過機會不大,但在英殖時代民主派仍積極參加,所以在新政治格局下民主派仍值得參與。
新選舉制度會為香港帶來什麼新變化呢?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認為,原來的路線圖窮途末路中央需要出手,新的路線圖未說明仍有很多變數,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因人而異。
全國曾經引以為傲的皇冠寶石,至今被貶為國安短板,這必然反映到北京對香港未來的構思。一國兩制下例外空間會否收窄,端視乎香港之異是否仍為國家發展所需所用、受國際重視。
形名之爭,由來已久,戰國時代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近似英文specific(具體)不等同generic(通類)之意。按此,此「三權分立」不同彼「三權分立」。
去年香港廉政公署成立45周年,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特別訪問了35位退休的廉署人員,撰寫了一本有關廉署歷史集體回憶的新書《敢教日月換新天》。
香港要破局必須要有改革,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提出了多項建議,當中包括重啟政改,改組區議會和改革公營部門,認為香港要走第三條路。一起聽聽張教授有什麼改革建議。
風雨飄搖,尤須堅定向前。若有求變意志,未來一年可成為政治反思、重建、具特殊意義的過渡期,望各方珍惜。
若國安法執法不善,若深層次管治危機不去化解,以政治重建厲行革新、挽回廣大民心,則矛盾會愈多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