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特朗普再度當選,有記者問鮑威爾,他是否會辭職?律師出身的他直言「不會」,並表示總統無法解僱美聯儲官員,因為「法律不允許」。有人甚至預期,特朗普可能在鮑威爾任滿前,就任命一位「影子主席」。
9月中,中國政府推出自2007年以來最重磅的刺激經濟方案,最新傳出的是中央擬於發行超長期國債6萬億元人民幣,私市股權投資基金太盟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長單偉建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較很多國家有更大的政策空間。
21世紀的美國金融經濟史充滿了波瀾壯闊的故事,從網絡經濟泡沫的崩潰到房地產危機的爆發,再到當前科技七雄的市值高峰,這些事件都揭示了美國經濟運行中的脆弱性。
更刺激的是下次11月7日結束的會議,剛好碰上11月5日的總統選舉。聯儲局目標未達加上政治大事件,那幾日資產價格難免大上大落。
美國息口高企,有助於虹吸全球資金,令中港股市失色。減息在即,金融市場會如何演變?香港樓市又會受到什麼影響?一起聽聽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博士的分析。
筆者40年銀行生涯應用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在2023年6月30日停止運作,但過去數據仍有參考價值。
經過一輪又快又狠的加息,聯儲局既不知道緩和通脹的作用是否已經完結,也不知道冷卻勞動市場的效應會延續多久。除非短期內數據有驚人發展,否則減息四分一厘仍是最正路的謹慎選擇。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認為,中美金融戰的最大勝負轉捩點已經出現了;二是全球最後一個放貸帝國──美國似乎即將瓦解;三是這次選舉特朗普很大程度可能不會如願當選。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在香港股票市場中,其實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有着豐富的IP資源,關鍵在於公司管理層能否釋放當中的價值。
美國停止加息,代表一個時代終結,代之而起的是減息時代來臨。其實,今次加息期都未夠兩年,就要匆匆落幕,由此可見美國是自己頂唔住高息,而減息是支持香港樓市三個條件之一,其餘兩個是「撤辣」與銀行放貸。
中國的最大優勢就是人口的量和質,人口世界第二大,超過14億,加上中國人聰明、崇尚教育(每年超過60萬工程師畢業)、性格勤勞,亦充滿創業精神。
美國真正風險是普通人不注意的無資金支持的負債(Unfunded Liabilities),高達185.1萬億美元,剛剛和美國全國資產打和,這些負債只會愈積愈大,一減世界大亂。
要了解當前的銀行業危機,我們必須了解銀行體系的結構,以及它們在創建時的目標,以及那些一直在治理國家和國際的監管政策!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23-02-02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前主席Timothy Massad(馬賽德)認為,美國央行數位貨幣的進展較為緩慢,具有較多不確定性,需要較多時間。
聯儲局不再大幅加息絕對是有理由。不過,先要做一個warn down,下星期議息可能仍然會加息,但只是加0.25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本港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市場有充足流動性、彈性和合適的投資者保障,是亞洲最好的國際金融中心。他期望,今次峰會的分享,能讓投資者更了解和信任香港的市場。
美國財政收入只是4.17萬億美元,單是付息已是赤字,大概率要賴息,而不是賴債那麼簡單。但美國為何仍要挑起俄烏戰爭,令通脹失控呢?
樓價大跌的大前提是樓價曾經大升。不少評論員都有一個錯覺,香港樓價升了很多,但最近有不少成交,業主在4、5年前買的新單位竟然要蝕讓才可以賣得出。
Twitter有推文顯示美國的自然利率近期急遽上升,由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接近0升至超過3厘,畫面非常震撼。這樣爆炸性的推文,在推特譁眾取寵兩極對立的世界頗受注意,但吵了一日,得出什麼結果?
美國的所謂自由市場原則絕對是雙重標準的。一切以美國的利益為重。
美聯儲(Fed)的貨幣政策可以影響任何一種資産類別,了解有關寬鬆和緊縮貨幣政策的更多信息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投資?
銀行股即使是在2021年的強勁反彈以後,仍然具有吸引力,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很多宏觀趨勢將會有利於銀行業務。
美國大選在11月3日,第三季經濟成績影響極大,疫情、失業率、經濟成長率、股市,究竟對選情的影響大,還是抹黑中國大呢?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19-01-02
回頭看上半年,美聯儲也有兩次加息,但得益於特朗普減稅刺激,經濟表現強勁,二季度經濟增速創四年來新高。轉折點始於三季度,經修正後三季度經濟增速為3.4%,雖然表現仍不錯,但下行通道已經打開。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17-11-16
鮑威爾長期在華爾街工作,積累了深厚的人脈。對於尋求美聯儲政策繼續穩健,並實現美國經濟復興的特朗普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或許也是鮑威爾得以被授予重任的原因之一。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17-06-23
目前來看,儘管美聯儲正面臨着矛盾的短期經濟信號,但收緊貨幣政策步調不會改變。
美國本來正在萎縮的巨大資產泡沫,對美國的金融機構和銀行可能仍然有一定的衝擊。
本月18至19日,近90位世界政經領袖聚首香港,以亞洲角度,展望環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