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藥師經

和自己對話,問問我是誰
作者:馮孝忠2017-03-06
我曾經提議每天留15至20分鐘給自己獨處,把自己內心當作第三身交流。在介紹藥師佛的時候,也講過我生活或飲食放縱致病,就會向受痛苦的器官道歉,提醒以後不要自己弄壞身體。 我認識一位元法師曾經有這樣的開示:如果我們點菜過多,吃不下就盡量處理和帶走,不要勉強進食弄至過飽;廚餘雖然是浪費,但令到腸胃不適就更浪費健康。我覺得很有道理,現在我盡量精算點,吃到不夠菜時才加,環保又健康。所以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既可提升精神生活,又可改善在世間的陋習。 跟五臟六腑對話 見「本來面目」 我們愛自己的肝臟,所以不酗酒;愛自己的鼻腔和肺部,所以不抽煙;我們禮拜藥師佛,頌習《藥師經》,注意健康,愛惜身體,是我們想多留在世修行,也或多或少對世間和這個身體有所依戀,觀察我們身體各部分的狀態時,學佛人也可能了解到我們這個身體是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組成物,是地水風火空識(六大緣起),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體隨着年紀退化,心識更是不斷轉動,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皆空、無常,生命只是一剎那、一剎那的斷續,所以毋須太執着,太自我。 當代禪門巨匠星雲和聖嚴師父都非常注重人間佛教,佛法是不能脫離世間的,所以我們修行必會是精神和世俗生活交錯的。禪宗透過參話頭、參公案,禪師壓迫着弟子即時回答「我是誰」,是希望弟子能了悟真理,不要糾纏在固有思想內,就是見到未被世俗蒙蔽之前的「本來面目」。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淡定面對死亡 香港曾經多次公演改編自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舞台劇,很受歡迎,是描述一個臨終的人的生死觀。主人翁摩利的信仰不是佛教,但他的生死觀和生命觀有與禪宗脗合之處,他與人相處,為人和氣謙卑,寬恕人也寬恕自己,提議每個人都應思考「我是誰?」他觀察一株小芙蓉,了悟花開花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自己的生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透過摩利,作者表達他對擁有慾和貪慾的看法,認為物質慾望是希望炫耀。摩利說:「你是要炫耀給上面的人看,他們終究只會看不起你;如果你是要炫耀給底下的人,他們只會妒忌你。身份地位不能帶給你甚麼,惟有開闊的心,才能讓你和所有的人自在相處。」藥師佛治我們的虛妄傲慢心,也開了「謙讓作小」藥方,如能達到相似的心得而又能付諸實行的話,生活就輕鬆得多。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