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德園幼稚園宣布於25/26學年完結後停辦,現在就連傳統名校也經不住考驗被迫停辦,那麼普通幼稚園該何去何從?現筆者嘗試剖析「殺校」的深層次原因,並提出四點希望。
近月有教育團體公布調查,竟有逾80%幼稚園面臨收生不足和財困狀況。到底香港幼稚園該如何應對?這一狀況對香港幼稚園教育來說,是否只有危機?
踏入新年,根據最新統計,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居首位是超越14 億人口的印度,除了量之外,更令人關心是中國的生育率急跌。
香港除了要搶人才、吸引人才及培育人才外,鼓勵生育亦十分重要,鼓勵年輕人生育為未來的香港注入新動力,改善人口結構及挽留教育業界人才,方是可持續發展的正道。
教育不是經濟的附庸,也不應被動地貢獻國家發展。相反,應視教育為經濟的推手之一,處於說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線,肩負溝通文化的責任,乃締結我國與他國新一代合作共贏的搖籃。
澳洲的幼教園所出現學位緊張的情況,在教職員人手短缺、一般澳洲家庭沒有家傭的情況下,家長只好努力的尋找及輪侯適合自己需要的幼教服務。
如善用資源,從境外引進生源以解決學界困境絕對是可行的,並且令學生群體變得多樣化。
這一波選擇離港的人,年紀比較輕,30多歲未夠50歲,未到退休年齡。他們是職場上最「當打」的一批,大部分都是專業人士與管理階層。他們的離去,無可避免會對香港的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改革開放後,中國走向工業化。生活在城鎮裏,要把孩子培育成材才有用,孩子多反會成為包袱,沒法集中資源加以培養。所以新一代中國人多選擇少生精養的策略。
兄弟姊妹的出現是有其特殊性的,因為是由上天的注定有血緣關係,大家都一樣遺傳了父親和母親的遺傳基因,正如曹植所說的本是同根生,血濃於水。
現實是年輕人的社會經驗較淺,容易只顧理想,不理現實。
當年不少內地港人子女以為香港很繁華,生活比內地好,但來港後便發覺香港生活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