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在中美洲開拓市場,需要國家在外交上鋪墊道路;市場份額大了,國家的影響力也增強。美國過去一直使用軍艦為商業殺出血路的模式,受到新的挑戰,卻依然使用強權去阻撓,這是行不通的。
今天的全球化源於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在地理上的距離愈來愈短了,而且不同文化的衝擊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但類似一戰之後的「逆全球化」是否可能發生?
中美角力持續不下。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為我們分析,現時中美國力差距究竟有多大,高科技應用中國為何比美國更先進。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深圳的迅速發展正是國家治理結構的微觀縮影。這種獨特的治理結構確保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標的一致性,從而使地方政府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當地民營企業家的創新。
香港有人才,就看重不重視他們。香港有資源,就看有沒有用對地方。香港可以創新,就看有沒有心。別人不做的,大學做!
內地壓抑房地產,有傳中央要求收回香港地產商儲地。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分析指,內地與香港情況不同,內地房產充裕集中發展高科技,香港房屋不足政府要依靠地產商建屋,所以中央不會來港鬥地主。一起聽聽施生分析。
全球鬧晶片荒,真正癥結在於美中科技戰,使中國企業開始囤貨。在兩強角力之下,跨國供應鏈得跟Arm學學,怎麼閃開停產危機。
在急速轉變世界中,有很多人會擔心人類未來20年將被高新科技取代。究竟高新科技能否取代服務業,提供更完善服務給顧客呢?
利用日常生活例子、撇除電子產品來教電腦科學,甚至教孩子利用演算法(algorithms)學習思考和學習利用流程圖去解難。
如果外國高科技公司無法登入Google,WhatsApp,Facebook和Twitter,還願意將未來押注在大灣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