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多人都知道,古文中的「頸」與「項」有別,前者是「頸項」的前部,後者是「頸項」的後部。不過籠統地說,「頸」還是可以兼前後而言的。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出入」雖然跟粵語一樣,作動詞使用,但是卻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不過,粵語卻是可以帶賓語的。
原來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凍」不會用作形容詞,也不會用來形容天氣,在《現代漢語詞典》「凍」條各義項中,只有義項三的用法跟粵語一樣。
有關方面似乎認為「司」不是用來稱人(或其職銜),而是用來稱官署的。查《現代漢語詞典》及閔龍華《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的「司」條,可以發現此種看法大概在內地是相當流行的。
在粵語與現代漢語共同語中,「鐺」的意思略有不同。共同語中的「鐺」限於「烙餅」之用,與「飯」無關,但粵語卻有「飯鐺」一詞。
粵語有「正斗」一詞,義為「正宗」、「純正」,甚至引伸為「質素上乘」。原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斗」是否「正」。
原來古文獻中,可以證明「子」在古代與今日粵語相同,可以兼男女而言的。
「馬面」的首個書證來自唐 李延壽的《北史》,而「馬臉」的首個書證就來自現代文學作品,那麼,「馬面」就顯然雅於「馬臉」了。
粵語與安徽休寧話有不少相同用語。我們黃氏家族的先祖在宋朝原居於今日安徽安慶地方,因為金人的侵略才南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廣東人的用語有部分仍與今日安徽省內的方言相同。
動輒視粵人之語言習慣為非正統漢語文化這種錯誤觀念,最終只會毀滅幾千來的漢語文化。
由唐至元,再至今日的粵語,一直呈現出一脈相承的軌跡嗎?
原來我們日常整天用的「趁」字,也是現代漢語中「趕」的古語,解作集市的「虛」(墟)是古語,解作「趕集」的「趁墟」也是古語。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裡,義為「明白」的「明」是一個不能自由運用的「語素」;不過在粵語及古漢語裏,「明」卻都是一個能自由運用的「詞」。